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大公報:美選戰“聚焦中國”是好事

2012年10月24日14:17    來源:海外網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美國總統大選進入最后三周的倒計時,隨著奧巴馬、羅姆尼三場辯論落下帷幕,民主、共和兩黨的激烈爭奪達到白熱化。

縱觀這場決定美政策走向的角逐,不難發現,“中國議題”從來沒有離開過爭論中心,在兩位候選人第三場終極辯論中,“中國掘起”更成為“壓軸大戲”,雙方唇槍舌劍、你來我往,“中國因素”儼然成為左右大選結果的關鍵。

如何看待這一現象?在中國普遍認為,在美國日益衰落的今天,中國很不幸成了攻訐的焦點,不管願意與否,中國躺著也中槍,無論是盤點政績,還是攻擊對手,“中國”都是話題。也有人稱,中國對此沒必要太在意,肯定也好,否定也罷,一切都是“選舉語言”,待真正入主白宮,一切都將恢復平常。中美關系好也好不到哪去,壞也壞不到哪去,兩者注定是要合作,也要斗爭,合作中有斗爭,斗爭中尋求合作。

中國躺著也中槍,恰恰說明“中國議題”是不可回避的。不可否認,當“中國”成為競選話題,候選人的闡述、評論大多偏頗,有欠公允。特別是在當今世界,西方國家普遍視共產黨執政為洪水猛獸,對“中國掘起”心存疑慮,讓他們一味說好話是異想天開。

但真相總是越辯越明的。究竟中美是競爭對手,還是合作伙伴,“中國掘起”是機遇,還是挑戰,抑或兩者並存,美國的失業是不是由中國造成的,把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是否公平,是否可以解決美國自身的問題等等,這些問題都是在美國社會客觀存在的。大選中的辯論,即使明顯帶有情緒化,都有助於社會的了解和認知,這是好事。 對任何一件新生事物,都要有一個認知過程。美國認知中國,總要有一個從主觀到客觀、從片面到全面的過程。實際情況也是如此。平素習慣用有色眼鏡看待中國變化的美國媒體,在聽了兩位總統候選人的激辯后,紛紛對一些觀點“糾偏”,替中國鳴不平,批美政界把中國塑造成“荷裡活大片中的反面角色”,指責中國通過操縱匯率“竊取美國的工作機會”是“片面的”,是“真假參半”,是把盤根錯節的中美關系“簡單化”。這在美國輿論界是十分罕見的。

中國人要允許這個認知過程的存在,並應容忍這個過程中可能出現多次反覆。 曾幾何時,中國閉關自守,游離於世界邊緣,鮮有人提及,這才是中國人的悲哀。從上世紀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中國,到現在凡論國際大事必提中國立場,都表明中國影響力的上升,說明中國已從國際關系的旁觀者變為游戲規則的制定者。這是實實在在的進步。 其實,豈止是美國大選,“中國議題”已成為幾乎所有世界大國選舉中不可或缺的話題,在競選中打“中國牌”已成為西方政治的常態。就像西方要必須面對“中國掘起”的現實一樣,中國人也要以平常心態冷靜地看待這一變化。

(注:以上內容僅為轉載,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責任編輯:李文慧)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