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5日  星期五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何不追溯公平之源

2011年11月25日08:4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最近教育部發出通知,要求高校在實行自主招生選拔時,應“向農村地區中學或申請考生適當傾斜”。教育機構及主管部門都開始意識到了城鄉間教育不公平問題,這是好的現象。但深思開來,如此就能從根本上解決教育公平問題嗎?我們不妨追溯一下公平之源何在。

  從技術層面上來分析,諸如可以每個貧困縣的縣級及以下中學可推薦一名學生參加自主招生,客觀來說,這對那些學習成績本來很好,但因如推薦比例問題而錯失機會的城市學生而言是否不公呢?再者,即便是有了參加自主選拔考試的機會,因為教育資源分配的差異,城鄉學生競爭的起點本就不同,所以,這也造成新的不公。

  其實,該思考的還有我們為何要“自主招生”?有人可能會說,挑出“偏才”、“怪才”,去拿諾貝爾獎,去解決“錢學森之問”。這引出一個更為終極的疑問,我們的大學教育是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

  精英主義者認為,呼喚“大師”的年代,大學就是要培養那些金字塔頂端的人才,要到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為國爭光,扛起民族復興的大旗。殊不知,種種跡象表明,各大高校將“自主招生”演繹成為搶生源大戰已是不爭的事實。

  “自主招生”中,以校長實名推薦為例,那些具有推薦資格的中學校長,誰也沒有放開膽量去推薦一個學習成績不優秀,但具備某方面專業特長的人,何況這個專業特長尚無評定標准。

  而在已顯示的公開資料中,被推薦的學生絕大多數都是學習成績優秀,輔助以社會活動或者具有某方面特長的學生,而往往結果是,即便拿不到自主招生的優惠分數,許多學生同樣能達到目標學校的提檔線。如若至此,多增加一次考試無非是增加了平常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進入名校的砝碼,對其他學生而言勢必會有所不平。

  從自主招生涉及到的群體而言,因為這可能與絕大多數高中生無關。在進入大學前,絕大多數的高中“上了一課”,即“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這與實現人才的自由、平等發展的共通意識是相違背的。

  揆度現實,追溯城鄉學生參與自主選拔之公平問題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差異資源分配的不平衡,使得二者間出現了知識結構與體系的不對等。僅以普通高中辦學條件中“教學用計算機”為例,城市、縣鎮與農村中學的擁有量分別是1220827台、1141815台、171776台。如此懸殊的差異,勢必促成信息的知溝。

  雖有數據顯示,近年來,農村大學生的數量上升明顯,但另一則數據則為我們敲響了警鐘:清華大學2010級學生中農村生源佔總人數的17%,北京大學隻有10%,而當年全國農村考生所佔的比例是62%。也即,農村學生進入名校越來越難,社會流動機制相對越來越固化了。

  意大利社會學家帕累托曾說,“精英群體要從底層吸收精英才能保持活力。”故而,形成一套有利於學生平等發展,有利於維護社會公平的科學選拔考試機制才是根本。所謂欲求流之源者必浚其泉源。除了短期的傾斜政策,教育主管部門更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地區教育落后的問題,從資金投入、政策引導上加大對教育落后地區的扶持。(李志偉)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1年11月25日   第 05 版)
(責任編輯:陳興來)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