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5日  星期五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中國文化需重建自信

2011年11月25日08:5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民族復興,歸根結底,體現為文化的復興。所謂文化復興,就是要成為文化強國,形成氣象汪洋的文化軟實力。而今,這樣的歷史機遇已經到來。清醒把握歷史走向,主動承擔文化復興的使命,爭取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就是我們應有的文化自覺。

  所謂文化軟實力,就是某種文化通過人們的行為所產生的正面影響力。對於我們國家來說,就是要用中國文化的智慧與活力,對內推動人和社會的全面發展,對外促進世界的和諧進步,並且憑借它在這種實踐中取得的積極成果,自然而然地對其他國家產生吸引力,從而成為其他國家可以分享、願意分享的精神財富。

  眾所周知,中華民族創造過人類歷史上的輝煌。如在唐代開元年間,中國就是文化軟實力最為強大的國家。經濟的繁榮、政治的穩定、文化的發達、社會活力的迸發以及善氣迎人、海納百川的大國風度,使得中國的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成為許多國家和民族心儀的對象。“天下朋友皆膠漆”,詩人杜甫曾用這樣的詩句形容眾望歸唐的盛況。

  然而,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隨著主權喪失、山河破碎、生靈涂炭,中華民族也成為西方列強輕蔑的對象。於是,在瀕危中求新生,在落后中圖富強,在屈辱中爭尊嚴,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便成為一代代中華兒女夢寐以求、舍身奮斗的理想。隻有到了我國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人和社會全面發展中居於世界領先地位的時候,我國在化解國際社會各種矛盾、保障人類可持續生存和發展方面靠榜樣力量發揮引導作用的時候,我國因為對人類作出巨大貢獻而得到國際社會普遍擁護的時候,我國文化特別是核心價值觀為世界人民所普遍傾心的時候,我們才能說中華民族實現了偉大復興。

  中國的文化軟實力為什麼能夠不斷上升呢?一句話,就是因為中國文化特別是核心價值觀及其指導下的社會實踐,順應了世界歷史進步的潮流。

  中國的核心價值觀是什麼?就是中國化的社會主義。有人或許要問,為什麼科學社會主義能夠在中國深深扎根,而且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進入低潮之后仍然大放光芒呢?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從文化上說,則是由於它在中國有著比在西方更為深厚的土壤或者更為深刻的認同機制。

  與西方個人主義相反,中華傳統文化一直以辯証主體原則來把握人世間的各種關系。最具概括性的表述當推宋代張載的“民胞物與”。意思是說,但凡人類都是天地所生的同胞,世間萬物都是人類的朋友。分類來看,在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時,中華傳統文化一方面強調人“最為天下貴”,承認人對自然的開發、利用權﹔一方面又強調要順應自然、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用《易經》的話說,就是“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在把握人與人的關系時,中華傳統文化主張推己及人,將關愛他人視為內在於人的主動要求。例如,儒家講“仁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墨家講“兼愛”,“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在把握全社會的關系時,中華傳統文化主張“天下為公”,“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站在時代的制高點上,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世界歷史的發展方向與中國歷史的發展方向已經交匯在一起。維護世界和諧、保障人類可持續生存和發展,需要中國作出榜樣。中國在推動世界和諧、保障人類可持續生存和發展中作出了榜樣,就是實現了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不能放棄世界歷史賦予的偉大使命,中國人民不能辜負世界人民的期望!

  為此,必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重建文化自信。所謂文化自信,就是基於理性把握而對自己的文化抱定的信念,就是不管潮漲潮落、雲起雲飛,始終堅信中國化社會主義是個無可替代的好東西。隻有確立了文化自信,我們才能表現出高山一樣的定力和大海一樣的襟懷,才能在總結人民群眾創造的基礎上,從而把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文明完善好、建設好。(劉潤為)

    (作者為軍事科學院高級研究員)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1年11月25日   第 07 版)
(責任編輯:陳興來)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