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1日  星期六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能容外部獻策的中國才是自信的

2012年03月01日10:44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獨立學者”杜建國星期二在世行行長佐利克記者會上做當面聲討,引起輿論廣泛關注。杜建國猛烈抨擊世行與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共同撰寫的報告,稱其為世行對中國下的“一劑毒藥”。互聯網上迅速有人跟風,給該報告貼上“鼓勵國有企業私有化”等標簽。
 
看來一些人並未認真研讀該報告,或者他們對信息的辨識出了問題。報告確實提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但這是中共15大以來國家的一貫主張。該報告中並無一處提“國有企業私有化”,一些批評者樹立的靶子不真實,加入了大量他們自己的想像。
 
更重要的是,反對中外學者搞聯合研究,這種態度過於保守。中國與世行的合作已經持續幾十年,世行向中國提建議是正常的,保持它對華建言的積極性,對中國有益。此外世行參與研究,也是在國際上傳播中國真實信息的過程。中國應有自己的判斷力。我們不應像小孩子一樣容易輕信,或者看著所有“外人”都像“壞人”。
 
聯合報告中的所有主張都是建議,而非中國的政策。維護機構和學者政策建議的積極性同樣很重要,中國不能所有事情一出來就是政策,必須有一個意見博弈和學術研討的開放過程。
 
在記者招待會上當面聲討佐利克不應受到鼓勵。西方也會偶爾出現這樣的“個性化抗議”,但這種抗議無論在哪,都會被歸入非理性范疇。它們不會被當成抗議者有尊嚴的表現。
 
環球時報2月28日曾就上述聯合報告發表社評,對其中大部分觀點表達了認同。同時也提出,該報告為描述2030年的中國,使用了“高收入社會”的概念,中國政府不應將它接過來。盡管世行的“高收入”標准隻有大約人均GDP一萬美元,但這個概念很容易給中國社會造成誤解。中國應堅持用“小康社會”、“中等發達國家”等描述國家的願景。
 
該社評還提出,“中國現在需要思想碰撞,因為我們需要一些意外的觸動”。在出現佐利克遭抗議風波后,我們重申堅持2月28日社評中的這些觀點。
 
經濟總量以及綜合國力已是世界第二的中國,能不能繼續發展好,心胸至關重要。我們不僅要聽得進不同意見,甚至要受得了外部為了各自利益對我們使出一些小動作。我們當然要維護自己利益,甚至有時針鋒相對,但不能主動將摩擦轉化為敵意,讓對外部“用心”的質疑堵住我們的思路,我們的包容必須是連著戰略的自信。
 
世行在中國的改革和發展中總體上扮演了促進者的角色。盡管世行的政策建議會含有“復雜因素”,但這種“復雜性”應當說沒有超出正常區間。世行的思想方式從來沒有主導過中國的決策過程,它不可能取代中國人的判斷力。
 
我們支持中國學者對世行的各種主張開展辯論。其實中外學者聯合撰寫報告就是思想交流和碰撞的過程。它幫助中國人和世行都開闊了眼界,世界也通過世行的參與更多了解了中國。現在有更多人參與到爭論中來,這是好事。但我們必須記住,爭論不等於排斥,兼容的境界更高。
 
(責任編輯:鄒雅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