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0日  星期五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北青報:國家道路決定國家的發展和未來

2012年03月13日11:19    來源:《北京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一個國家,走怎樣的道路就有怎樣的發展。國家的道路決定著國家的發展,國家的發展關乎人民的未來。六十余年間,尤其是近三十余年來,我們選擇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作為國家的道路。這是由歷史和現實共同鑄就的,是中國社會最朴素的政治常識。
 
通常情形下,常識無須反復重申。而在一定條件下,譬如當國家正處於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關乎國家發展道路、前途命運和人民福祉的政治常識,需要反復重申。3月9日下午,吳邦國委員長向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作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重申中國要走什麼道路的常識。
 
吳邦國強調:“要深刻認識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本質特征,理直氣壯地堅持自己的特色,充分認識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政體的本質區別,在重大原則問題上做到頭腦清醒、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
 
去年這個時候,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吳邦國委員長就曾嚴肅申明:“從中國國情出發,鄭重表明我們不搞多黨輪流執政,不搞指導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權鼎立和兩院制,不搞聯邦制,不搞私有化。”
 
當下中國的發展道路,既不同於計劃經濟時代前蘇聯的道路,也不同於西方國家“極端自由的道路”。就所有制形態而言,中國實行以公有制為主導的混合所有制,國有經濟控制國家經濟命脈,民營經濟把市場和就業搞活﹔就政治制度而言,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可替代的領導核心,黨的主張經憲法和法律的法定程序上升為國家意志,從制度和法律層面保証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貫徹落實﹔就社會意識形態而言,中國有容納思想多元和利益訴求多元的空間,但始終堅持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作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
 
鞋子穿在腳上是否合腳,隻有穿鞋人自己知道。全球化背景下的國家道路,可以在國際背景下作世界性比對。中國有13.5億人口,56個民族,起步晚而底子薄,現在50歲左右的中年人,對30年前的中國仍記憶猶新,對比今天的中國則感慨萬千。感慨什麼?感慨事實——中國從政治、經濟、社會、法制、文化到人的精神狀態,雖發展程度並不平衡,但每個領域皆以“天翻地覆”形容而不為過。
 
但凡國家制度,沒有最好隻有更好。改革開放帶來的發展,並不能掩飾發展過程中存在和積累的各種問題、矛盾甚至沖突。面對結構失衡、社會失公、機會不均、貧富差距、法治欠缺、權力腐敗、道德滑坡等等,每個社會成員都從自身的利益出發,以不同方式表達著自己的感受和意見。但是必須承認,相對於國家的巨大進步,這些不是當今中國社會的基本面。
 
制度是國家道路的政治基礎,發展成就是國家道路的民意基礎,存在的問題其實是破障除礙的動力所在,漸進改革則是拓展國家道路的路徑依賴。任何社會都有形形色色的既得利益,把既得利益視為深化改革的最大阻力之一,反映了一定的真實性,但在當下的輿論氛圍中又被明顯放大了,由此引發的“改革停滯論”,明顯與事實相悖。
 
探索與實踐,發展與創新,同樣涵蓋在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中,並由此決定和支撐著國家的發展道路。為不斷探索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應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答案就在我們每個中國人的心裡。在改革中完善,在完善中發展,不是“另辟蹊徑”,更不是推倒重來,應該而且終將成為越來越多中國人的基本共識。
 
魯寧(上海 學者)
 
(責任編輯:鄒雅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