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0日  星期五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清明祭祀 增強民族認同感

2012年04月04日08:36    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清明節到了,各地和祭祀有關的新聞也頻頻見諸報端。除了民間自發地祭祀已故親友之外,還有一些具有很強官方色彩的祭祀活動:“浙江紹興萬人同祭治水英雄大禹”﹔“河南黃帝故裡祭拜華夏始祖”……這些祭祀活動引起海內外關注。
 
清明是個特殊的節日,當這天成為公眾假日后,人們更應該深入體察它的文化意蘊。首先,清明節不僅要祭掃親人墳墓,更要銘記和發揚先輩的功德,讓自己與那些已故民族先賢和革命先烈來一次觸動內心的心靈對話。其次,透過對祭祀形式的思考,尋求傳統節俗與現代文明的最佳契合點。
 
我認為,祭祀這一類的活動,最重要的是動機要純正。如果動機不純正,不是發自內心的敬意的表達,那就必然流於虛偽,還不如不搞。那麼,我們究竟為什麼祭祀呢?在我看來,主要應該基於這樣兩個理由: 
 
一是通過祭祀來增加民族認同感。正如追求自由與權利是人的本性一樣,追求認同和歸屬感也是人的本性。在全球化的時代,我們無法回避“我們是誰?”的問題。雖然作為中華民族一分子的本質規定性是豐富的,但承認我們都源自同一個“人文始祖”,則是其中的重要一條。
 
二是要通過祭祀來尋找共同的優秀價值觀,“民族認同”正是建立在這些優秀價值觀之上的認同。比如黃帝的勤勞勇敢、帝堯的無私禪讓、帝舜的恭孝仁德以及“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中所體現出的奉獻精神等,都是中華民族世代珍視的價值觀。
 
俗話說:祭神如神在。中國興起的尋根祭祖熱,意味著中國人向傳統文化的回歸,意義深遠。認祖歸宗、慎終追遠作為一種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將有利於進一步增強海內外華人、華裔的凝聚力、認同感和歸屬感,有利於進一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郭民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2年04月04日   第 07 版)
 
(責任編輯:鄒雅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