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0日  星期五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京華時報:慈善捐贈滑落 機制不能旁觀

2012年04月07日12:49    來源:《京華時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福布斯》中文版第七次發布的中國慈善榜顯示,上榜的100位企業家在2011年的現金捐贈總額為47.9億元,降幅高達41%。企業家“惜捐”,與整個社會慈善捐款額大幅下降的趨勢相同。根據民政部的季度數據,2011年的社會捐款總數為145.2億元,僅為2010年的37%。
 
民間慈善捐贈的斷崖式滑落,實際上是對慈善環境的一次全民投票。丑聞重創了公眾和企業對於慈善的熱情和信任度,致使整個慈善業中槍。
 
其實,整個慈善業的受傷,也就是整個社會的受傷。一年之內上百億社會捐贈資金的“流失”,明確無誤地表明,處在社會公義最后防線的慈善業,不該有丑聞存身的空間。
 
換個角度看,以個案形式出現的一個個丑聞,之所以能撼動、改變社會各界對於慈善公益的行為選擇,不僅僅是因為這些丑聞總是在強烈地刺激著人們的情緒,還在於疊加出了一個人們不願意看到的慈善體制現狀,這其中,既包括機制對於慈善中的尋租自肥的無力監管,也包括慈善運作透明化、規范化、專業化程度的普遍偏低。
 
慈善尋租式的丑聞,畢竟還會受到法律的約束和民間輿論的自發性監管,如果這種監管總是及時和能夠到達的,那麼即使人們的慈善捐贈願望一時受挫,熱情也仍可以喚起。更令人擔心的是,慈善運作的不透明,有可能成為抑制公眾慈善熱情的長期因素。
 
這種擔心似乎正在被驗証。2011年,企業捐贈者和個人捐贈者,都開始傾向於自己管理慈善資金的方向和使用,而不再像過去一樣習慣性地委托給機制管理。盡管自己管理慈善資金的新模式,效率更高,效果更直接,而且對於慈善業來說也是一次次難得的經驗實踐,有助於慈善管理模式的創新准備,但也要看到,局部范圍、專項性質的慈善捐贈行為,如果總是和機制脫節,那麼對於慈善業的總體需求來說,仍是杯水車薪。
 
現實是,慈善需求有增無減。慈善業的推進,必須滿足這個總需求。因此,當民間資金仍在用自己的方式摸索慈善的時候,機制不能作壁上觀。
 
機制內規范慈善操作范式,機制外給民間慈善騰出更多空間是當務之急。隻有公眾看到了機制改進的切實努力,民間慈善捐贈才能中止斷崖式滑落,社會對於慈善業的熱情才可能升溫。
 
民間慈善捐贈的斷崖式滑落,實際上是對慈善環境的一次全民投票。丑聞重創了公眾和企業對於慈善的熱情和信任度,致使整個慈善業中槍。(徐立凡)
 
(責任編輯:鄒雅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