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3日  星期三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伊核談判“機會窗口”別錯過

田文林 

2012年05月23日09:55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當前,伊核危機出現積極勢頭: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干事天野之彌5月21日抵達德黑蘭訪問﹔伊朗方面態度明朗,希望就伊核問題解決方案達成協議﹔八國集團已達成一致,承認伊朗有和平發展核能權利。

種種跡象表明,解決伊核危機新的“機會窗口”正在出現,23日將於巴格達舉行的新一輪伊核談判值得期待。現在需要的是,各方拿出誠意,求同存異,務實談判,緩解矛盾,力爭開啟和平解決伊核危機的新思路。

盡管形勢利好,但我們必須看清,由於結構性矛盾始終沒有消除,談判能否取得突破仍待時間檢驗。

伊核問題,除涉及核擴散與反擴散,更多的是政治問題。美國長期敵視伊朗,並將伊核問題作為打壓伊朗的抓手。這使伊朗產生極大的不安全感和強烈的自助意識,其發展核計劃本身就具有“擁核自保”乃至“擁核自強”成分。伊拉克和利比亞主動放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后卻遭西方軍事打擊的慘痛教訓,更使伊朗領導人意識到:西方國家關鍵時刻靠不住,唯有發展自己的“殺手?”才能自保。由於美伊核立場針鋒相對,伊核危機始終無法化解,並呈現出螺旋式上升態勢。

還應看到,目前雙方的訴求缺乏交集。對伊朗來說,其首要訴求是讓西方率先解除對伊經濟制裁。由於強化制裁已成美國對付伊朗的主要法寶, 2012年以來西方對伊朗的經濟絞殺戰已產生一定效果,在此情況下,美國未來隻會將制裁的口袋越扎越緊。對美國來說,更期望借這次核談促使伊朗做出更多讓步。今年4月土耳其會談時,美歐提出讓伊朗立刻關閉並最終拆除福爾多核設施等。對伊朗來說,核計劃已成國家尊嚴的象征和綜合國力的一部分,伊朗不太可能做出較大讓步。此外,目前伊朗內外環境總體不錯:內部,強硬派在政壇地位一枝獨大﹔外部,美國戰略重心加速東移,伊朗地緣環境日趨改善。在此背景下,伊朗似沒必要做出讓步。

退一步講,即使伊朗願將核計劃作為談判、交易的籌碼,要促其做出較大讓步,美國至少要拿出足以讓伊動心的條件。目前奧巴馬正忙於大選,選情敏感時期,不可能付出 “大價錢”。在結構性矛盾未緩解、雙方開價差距甚大的情況下,通過核談判解決伊核問題難度極大。

回顧歷史,伊核博弈也曾出現過外交解決的曙光。2010年5月,在土耳其和巴西斡旋下,伊朗同意將1200公斤3.5%低濃縮鈾運往土耳其,而美、俄、法必須分批交付伊朗120公斤純度為20%的濃縮鈾。令人詫異的是,在伊朗做出歷史性讓步后,美國卻置若罔聞,繼續埋頭推動對伊制裁。這一事件似乎表明,美國並無解決伊核問題的誠意,只是想借該問題不斷敲打、削弱伊朗。果真如此,隻能証明通過平等談判解決伊核問題,難度遠比想象的大。

盡管艱難,作為伊核博弈中的必要環節,談判仍有其必要性。目前來看,談判一則能使核危機有張有弛,不至於始終高度緊繃﹔二則可以以拖待變﹔更重要的是,談判可以相互摸底,避免因戰略誤判而過早攤牌,或出現擦槍走火的雙輸結局。就此而言,談判不僅是緩解緊張局勢的暫時性辦法,而且可能成為解決伊核危機的最終辦法。

(作者為本報特約評論員、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張東偉)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