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4日  星期四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廣州日報:災害是否成為套現的籌碼

2012年05月24日11:21    來源:《廣州日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湖南省桃江縣5月12日遭受洪澇災害,對於直接經濟損失,縣民政局的數字是1800萬元,而防汛辦卻說是8900萬元,被當地媒體發現暗含“水分”。(5月23日《法制日報》)
 
謊報、虛報災情的膽子來自哪裡?尤其是地質災害多發的地區,此類“注水”做法究竟是一時之舉還是慣性使然?這不僅是少數基層單位借災套取資金或政策便利的趨利心態,恐怕更拷問著災情評估核查體系與問責機制。
 
在災情面前,有一個現象是耐人尋味的:一旦死人了,數字必往少了說﹔一旦房屋倒塌了,數字必往大了做——前者是規避責任,后者是尋求憫恤。數字上詭異如斯,說到底,不過是權力與責任的分裂。如果在災情匯報時,要求不僅上報損失的各項數據,還將人為責任列為“必填項目”,並以此追究相關部門的責任——那些動輒被摻水的災情,恐怕就不大好意思賭上自己的前程。
 
2011年,在解釋統計數據頻頻“打架”時,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就直言,“虛報、瞞報、偽造、篡改統計資料的違法行為約佔全部統計違法行為的60%。”層層級級的數據不僅對應著真相與正義的面目,還影射著大大小小權力公信的底子。災情如此吹噓,政情還有誰人聽信?
 
有人說謊報災情就是發國難財,要緊的是營造一種制度文化與制度環境,讓災情成為責任追究的信號,讓貧困成為權力檢討的鑒証,讓問題成為利益糾葛的喪鐘——唯其如此,丑惡才不至於成為籌碼,責任與權力才不會倒置含混。
 
(鄧海建)
 
(責任編輯:鄒雅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