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4日  星期四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埃及政治轉型面臨兩大挑戰

林海虹 

2012年05月24日10:18    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5月23日至24日,埃及總統大選舉行,13名候選人角逐總統寶座,5000多萬民眾有資格投票。這是穆巴拉克倒台后首次總統大選,加上埃及是阿拉伯世界領頭羊,其政治轉型成效如何對其他阿拉伯國家有示范意義,自然受到廣泛關注。

對經歷了一年多無序狀態的埃及民眾來說,總統大選如期舉行無疑是個好消息。2011年“1·25革命”以來,埃及民眾參政意識高漲,但由於新的政治體制遲遲未建,民眾找不到表達政治訴求的正常渠道,多派勢力紛紛使用各自熟悉的手段參政或干政,出現“泛政治化”趨勢。政治參與跑到政治制度化之前,導致了政治無序、經濟惡化等“革命后遺症”。

這次大選是埃及實現政治制度化的最重要舉措,它對埃及實現政治轉型“軟著陸”至關重要。不過,政治變遷是個漫長過程,即便總統選舉成功順利,也不意味著萬事大吉,埃及未來面臨的結構性困境遠比想象的嚴峻。

第一個挑戰,是如何解決政治訴求與經濟訴求相背離的問題。

民眾反抗穆巴拉克統治,包含多重訴求。一是謀求政治民主,消除過去威權政體存在的“一言堂”和終身制等積弊﹔二是實現經濟民主,消除貧富分化,實現民眾經濟社會地位平等。政治選舉終歸是少數人的游戲,對多數人來說,改善民生才是王道。經濟民主是埃及當前主要矛盾,政治民主是次要矛盾。最近皮尤的一項調查也顯示,81%的埃及人將“改善經濟”作為未來最重要議題。

當前,有些人把埃及民眾訴求簡化為“民主與專制”問題,並有把實行“民主”作為萬能靈藥的態勢。然而,在特定背景下,政治訴求和經濟訴求很可能“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如要實現經濟和社會地位平等,就需要強力打破現行階級特權,這往往隻有在強人統治和高度集權下才做得到﹔如要實行憲政民主,則要默認現行政治經濟秩序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當前,埃及政治改革優先的轉型路徑,使實現經濟社會地位平等的任務變得更加困難。如何在憲政民主條件下真正改善民生,成為埃及政府近乎不可能的任務。

第二個挑戰,是如何保証民主質量,避免出現“低質民主”的問題。

“好的民主”是好東西。“壞的民主”和“低質民主”則會使國家偏離正常航向,導致政治衰朽乃至國家衰落,這種情況在第三世界國家比比皆是。實行“好民主”需要滿足若干指標。當前埃及經濟落后,貧富分化嚴重,在此種情況下推進民主化進程,很容易導致“政治極化”:當權者要麼是走民粹路線,用有限財富重點補貼窮人,但這可能損害、剝奪少數富人權益,從而引發富人階層反抗﹔要麼是金錢主宰政治,使民主化成為更好服務富人階級的寡頭統治,而這又很難被中下層民眾接受。不管出現哪種結果,都可能導致政局陷入新的動蕩,乃至像當年法國大革命那樣,以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開頭,最終卻以拿破侖軍人獨裁收場。不少埃及媒體和學者就預言,埃及存在爆發“二次革命”的可能性。

因此,埃及總統大選僅僅是萬裡長征的第一步。埃及人民隻有花費更多政治智慧和艱苦努力,克服種種障礙,才能一路走好,為其他阿拉伯國家政治轉型起到好的表率作用。能否如此,需要時間檢驗。

(作者為中國政法大學國際問題學者)

(責任編輯:張東偉)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