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5日  星期一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埃及政治轉型塵埃未定

田文林

2012年06月25日08:09    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6月24日,埃及總統大選結果最終出爐,穆斯林兄弟會所屬的“自由與正義黨”候選人穆爾西最終當選。對當前亂象紛呈的埃及政壇來說,埃及總統選舉“塵埃落定”總歸是件好事。不過,從種種跡象看,當前埃及政治轉型並未走出迷宮,埃及政壇斗爭並不會就此終結,埃及未來仍充滿變數。
 
回顧一年多的埃及政治轉型,其“最大成果”之一就是使此前處於隱性狀態的軍方與伊斯蘭勢力間的矛盾日趨顯性化,雙方間的對峙和對抗,決定了未來埃及政局注定將跌宕起伏。這次總統角逐實際就是這兩大力量板塊間的碰撞和對決。而這兩大政治力量歷史積怨甚深,政治綱領迥異,因此當前政治爭斗激烈,很快就由正常的政治競爭演變為不擇手段的貼身肉搏。
 
此前有人分析認為,埃及民主轉型像是進入了迷宮,“而將軍們把守著所有的出口”。穆爾西當選總統隻會使軍方危機感更加強烈,使其未來可能繼續不斷根據自身需要制定、修改和廢除游戲規則,盡可能抵消穆斯林兄弟會的政治優勢。而穆斯林兄弟會同樣會不甘示弱,其未來肯定會借助總統權力壓制軍方。由此使雙方未來權力角逐日趨升級並充滿火藥味,甚至不排除出現類似1991年阿爾及利亞那樣,因軍方與伊斯蘭勢力間矛盾激化而導致流血沖突。
 
埃及政治轉型之所以亂象紛呈,歸根到底是由埃及的經濟基礎決定的。從生產力角度看,該國由於缺乏足夠強大的現代民族工業,因而缺乏代表現代工業的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力量﹔從生產關系角度看,由於分配不公導致貧富分化,埃及缺乏強大的中間階層,使該國缺乏傾向於走“第三條道路”的中間力量,使政治綱領優劣比拼,變成了“槍杆子”與“伊斯蘭”之間的比拼。在經濟基礎沒有夯實情況下,急於推動上層建筑領域變革,很容易變成空中樓閣。
 
在埃及陰晴未定的政治轉型過程中,該國真正重要的問題,也就是埃及如何擺脫困境,實現國家復興等重大戰略問題,反而被擱在一邊。事實上,埃及陷入全面困境乃至最終爆發民眾革命,本質上並不是因為過去實行威權統治,沒讓民眾直接投票選舉總統,而是因為穆巴拉克政府推行的政策路線有問題:經濟上推行新自由主義,政治上為少數權貴服務,外交上過度親美親以色列。
 
因此,埃及要擺脫衰朽狀態,要走上一條煥然一新的發展道路,僅僅總統換人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換思路,換路線,換政策。其中最重要一點,就是要摒棄新自由主義發展思路,振興民族工業﹔同時糾正過去過度親近美國和以色列的對外政策。但在這方面,無論是當選的穆爾西還是落選的沙菲克,都語焉不詳。
 
當初埃及民眾積極投身反穆巴拉克抗議活動,歸根到底是對“后穆巴拉克時代”充滿期待,認為隻要趕走獨裁者、實行民主政治,一切都會慢慢好起來。但事實恰好相反。埃及普通民眾的生活非但沒有變得更好,反而變得更加糟糕。而且埃及民主轉型一波三折,充滿迷茫,民主轉型陣痛期仍很漫長。對那些“民主原教旨主義者”來說,埃及案例堪稱是最好的清醒劑。
 
(作者為本報特約評論員、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鄒雅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