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0日  星期二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人民幣在歐洲推廣使用潛力巨大

——專訪中國銀行總行副行長陳四清

2012年07月10日14:57    來源:海外網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中國銀行副行長陳四清
中國銀行副行長陳四清
今年4月,由中國銀行總行陳四清副行長率領的代表團在英國、法國和德國開展一系列跨境人民幣業務推介活動。近日,陳四清副行長接受本報獨家專訪,介紹了此行的收獲和當前人民幣國際化進展情況。
 
人民日報海外版歐洲刊:您此次帶隊在英國、法國和德國開展了一系列關於人民幣國際化的推介和交流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您有哪些體會?目前人民幣業務在英法德等國的發展狀況如何?
 
陳四清:今年4月,中國銀行以“人民幣,全球貿易和投資新選擇”為主題,在歐洲的英國、法國和德國開展了跨境人民幣業務推介活動。中國駐當地使領館、當地政府部門和監管機構、金融同業、工商企業等500多名代表出席,市場反響良好。對於人民幣業務在英法德等國的發展情況,我想談三點體會:
 
一是英法德等國當地企業對人民幣業務的關注度提升。在本次跨境人民幣業務推介前,我行曾對200多家海外企業進行了初步調研,結果表明,67%的企業已經使用或在未來的跨境貿易和投資中考慮使用人民幣辦理業務。在英法德等國的推介活動中,既有華為、中興、中石化、五礦、寶鋼、中建、中土等眾多中資走出去企業,也有如英國國家電網、法國液化、阿爾斯通、路易達夫、道達爾、大眾、漢莎航空、戴姆勒、拜爾制藥等眾多當地企業參與,我行的專家組還就客戶代表提出的實務問題進行了詳盡的解答。
 
二是英法德等國的人民幣市場仍處於發展的初期階段。從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的境外地區分布情況來看,根據相關統計,截至2011年末,德國、英國和法國與中國企業發生人民幣實際收付業務量在境外所有國家和地區中分別位於第六、第十二和第十四位,業務量佔比分別達到1.8%、1.2%和1.1%,是歐洲國家中與中國開展人民幣業務最頻繁的三個國家。大眾、法國液化等大型跨國企業與中國銀行密切合作,在中國境外發行人民幣債券籌集資金,並使用人民幣對中國境內直接投資,降低了籌資成本,便利了企業的跨國經營和投資活動。
 
盡管人民幣業務在英法德等國的發展較快,但人民幣業務量與中英、中法和中德的貿易和投資總量相比佔比在僅為4%-8%,尚處於市場發展的初期階段。未來跨境人民幣結算、貿易融資、外商直接投資、離岸人民幣債券發行與承銷、海外項目人民幣融資、海外人民幣兌換、資金衍生產品、人民幣存款及投資理財產品等都將取得較快的發展。
 
三是英法德等國可根據當時市場的情況推進人民幣業務。如上所述,未來人民幣在英、法、德等國的推廣和使用有巨大的潛力。英國正在積極推進倫敦建設新的離岸人民幣中心,倫敦的人民幣資金也已具備一定規模,發行了首筆人民幣債券。德國是世界第二大出口國,與中國之間經貿往來頻繁,預計未來兩國企業在貿易和投資項下會更多的考慮人民幣的使用。法國的企業對人民幣業務也表示了濃厚的興趣,本次推介活動中,中國銀行與一家法國本地企業簽署了歐洲地區單筆金額最大的人民幣授信合作意向書,用於企業對於中國區的投資。同時,法國對非洲業務也有一定的輻射作用,這也將為人民幣的跨境使用提供新的動力。
 
人民日報海外版歐洲刊:在歐洲大陸開設人民幣離岸中心的條件和時機是否成熟?中國銀行將可為此發揮哪些作用?
 
答: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發展對於未來擴大人民幣的跨境流通和使用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從國際貨幣的發展情況來看,美元、歐元和日元的國際化都伴隨著境外離岸市場的發展。根據有關統計,2010年80%和72%的美元和日元外匯交易量在境外的離岸市場發生。人民幣離岸市場的建立和發展,可以滿足作為國際貨幣的全天24小時交易時間,提供其發揮國際計價、結算、投資和儲備貨幣職能時的交易工具,滿足境外投資者在成熟的金融市場上對人民幣的需求,形成人民幣在海外的自然沉澱,促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從而進一步提升人民幣的國際接受程度。 
 
從當前離岸人民幣中心的發展來看,香港已經初步形成了離岸人民幣市場,並且正保持快速的發展態勢。而倫敦、新加坡、東京等多個城市也紛紛提出建立離岸人民幣中心的構想。從目前西歐、北美、亞太等主要的離岸金融中心發展來看,離岸市場的發展主要依靠市場力量,但也有部分地區(美國、新加坡)有一些制度性的安排。我們可以根據“市場驅動,因勢利導”的原則,為離岸人民幣中心的發展提供相應的支持。多個位於不同區域、側重不同職能、功能互為補充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將有助於進一步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
 
目前,在離岸人民幣中心的發展上,足夠的人民幣的流動性是保障人民幣投資產品的定價有效性和交易流通性的關鍵,這也是決定未來人民幣離岸中心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據國際經驗,隻有當一個債券市場的規模達到3500億美元時,才有對大型國際機構投資者來說可接受的流動性和定價效率。而目前發展比較快的香港市場,人民幣存款也僅僅在900-1000億美元左右的水平。因此,我們要繼續大力發展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做大業務規模,形成資金在海外市場的沉澱﹔大力發展人民幣存款和結構性投資理財產品、投資避險工具,吸引更多的投資者﹔適時逐步發展離岸股票、保險、基金等業務﹔與境外監管機構協調跨境金融監管政策,規范和指導離岸人民幣業務的發展。
 
中國銀行作為“跨境人民幣業務的領先銀行”,可以發揮自身在國際業務、專業技術、客戶基礎、清算網絡、多元化平台等方面的優勢,通過各相關海外機構為企業提供全方位的人民幣金融服務,促進人民幣的擴大流通和使用,為各地區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建設提供有力的支持。
 
人民日報海外版歐洲刊:中國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中始終保持非常謹慎的態度,在您看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有哪些?如何進行有效的規避?
 
陳四清:隨著人民幣跨境流動規模的累積和擴大,一些問題也需要加以關注:
 
一是境外人民幣的接受程度仍然有待提高。目前美元、歐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仍佔主導地位,全球貿易以美元、歐元簽約、計價、結算的習慣短期難以改變,中國的貿易伙伴需要接受人民幣作為計價、結算和支付貨幣需要一個長期適應的過程。
 
二是境外人民幣的來源還相對有限,企業辦理人民幣中長期項目融資、出口買方信貸時缺乏長期避險工具,人民幣投融資和資金產品相對有限等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境外企業或機構接受人民幣的意願。
 
三是跨境資金流動和監測的難度逐漸加大。對貿易背景真實性審核的要求更高,商業銀行需要配合監管部門共同研究對跨境資金流動和監測的有效性。
 
擴大人民幣的跨境流通和使用,長期看是必然的趨勢,此項工作將與人民幣的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工作相互作用,相互促進。隨著跨境人民幣政策的不斷完善,上述問題都會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步解決。
 
人民日報海外版歐洲刊:本報已連續推出了兩期“人民幣國際化專欄”,獨家採訪法國經濟學家和政商界知名人士。通過採訪,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法方人士在深信人民幣必將成為三大國際貨幣之一的同時,也對人民幣發揮穩定國際金融體系的作用充滿期待。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不斷深入,人民幣將如何發揮穩定國際金融體系的作用?
 
陳四清:近年來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和主權債務危機的蔓延,凸顯了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和系統性風險。當前,國際貿易和金融交易的主要貨幣仍然是美元在發揮主要作用。在歐債危機久懸未決的情況下,大量的避險資金不可避免的流向美國。但當全球外匯資產過度集中於一種國際貨幣時,美元量化寬鬆政策或債務問題也有可能對國際金融體系造成巨大的沖擊。美元、歐元、日元、人民幣等多種貨幣共同發揮作用,將有利於國際金融體系的穩定。
 
目前,人民幣正依托於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龐大的國際貿易規模、幣值的相對穩定,在世界范圍內接受程度不斷提升,為各國政府和企業提供了分散風險的新選擇。未來隨著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工作的逐步推進,人民幣有望加入SDR並逐步提升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並在長期內穩步推動國際貨幣體系向多元化發展。
 
此外,人民幣國際化還有助於維護大宗商品價格穩定。中國現在已經是全球第一大的大宗商品消費國,佔全球大宗商品總消費量的18.7%,大豆、鐵礦石、原油、天然橡膠等商品的對外依存度都超過了50%。未來如果中國能在大宗商品交易環節獲取一定的定價權,將有助於消減大宗商品價格的美元因素,使得國際市場較少受制於美國量化寬鬆政策導致大宗商品價格飛漲和輸入性通脹的影響。
 
人民日報海外版歐洲刊:請問您如何看待人民幣自由兌換的問題?推進人民幣自由兌換需要具備哪些條件?應當秉承什麼樣的原則?
 
實現人民幣可兌換是我國的既定目標。1993年,我國明確提出,“中國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的長遠目標是實現人民幣可自由兌換”。1996年,我國實現了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2010年,“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逐步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
 
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是一個逐漸放鬆資本管制,允許居民與非居民持有跨境資產及從事跨境資產交易,實現貨幣自由兌換的過程。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匯兌年報,資本項目交易分為7大類40個小項。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的有關評估結果,我國75%的項目達到了部分可兌換以上的水平,還有10項不可兌換,主要集中於資本市場方面。
 
推動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的可兌換,總體上利大於弊。從國際經驗來看,資本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能夠產生最大的經濟效益,並相應的在全球范圍分散風險,還可以促進對外貿易發展。對我國而言,開放資本賬戶有利於我國企業的走出去發展,開展對外投資、海外並購、拓展海外市場,提升國際競爭能力﹔有利於進一步擴大人民幣的跨境流通和使用,提升人民幣的國際認可程度,帶動離岸人民幣市場的發展。根據測算,如果未來我國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工作缺乏進展,人民幣僅主要通過貿易渠道進行對外輸出,在我國外貿進出口中的佔比在30%左右會出現“瓶頸”。
 
從理論上講,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一般需要四項基本條件,即宏觀經濟穩定、金融監管完善、外匯儲備充足及金融機構穩健。但這並不意味著要各種條件都具備才去推動資本項目的可兌換。當前,我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宏觀經濟運行穩定,外匯儲備相對充足,國內金融市場建設、金融監管水平都有明顯的提升。我國正面臨著資本賬戶開放的戰略機遇期。一方面,我們要消除對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的顧慮,不要因為可能存在的風險而放棄潛在的巨大收益。另一方面,也要客觀地評判市場環境,在有效防范風險的前提下,採取“先流入后流出、先長期后短期、先直接后間接、先機構后個人”的原則,有選擇、分步驟放寬對跨境資本交易活動的限制,逐步實現資本項目的可兌換。
 
人民日報海外版歐洲刊:國外企業對人民幣國際化的關注點有哪些?中國銀行有哪些針對國外企業的產品和服務?
 
陳四清:從中國銀行的業務實踐來看,實際上無論是大型的跨國公司還是當地市場的中小企業,對於人民幣業務都有不同的關注點。我們發現,最早對跨境人民幣業務產生濃厚興趣的往往是大型跨國經營企業。這些企業由於要在全球市場開展業務並合理配置資金,人民幣為其提供了豐富資產配置、規避匯率風險、提升資金效率的有效手段。而這些跨國公司得到切實的好處后,又進一步帶動了其交易對手、競爭伙伴考慮人民幣的跨境使用,形成了示范效應。對於國外的中小企業而言,他們往往機制靈活,可以及時根據市場的變化調整業務發展策略,人民幣也為其提供了新的交易幣種選擇。
 
目前,中國銀行作為跨境人民幣業務的領先銀行,產品不僅涵蓋了信用証、匯款、托收、進/出口押匯、貼現、保理、福費廷等國際結算和貿易融資產品,還包括海外人民幣存款、貸款、買方信貸、兌換、資金交易、債券、現金管理等各類金融產品。中國銀行可以為客戶量身定做覆蓋貿易鏈和供應鏈全流程的解決方案,提供全面的在岸和離岸人民幣金融服務。
 
中國銀行將堅持“創新發展、轉型發展、跨境發展”的思路,推進海內外的專業化經營、集約化管理和一體化發展,順應客戶需求,不斷提高產品創新和服務能力。(本刊記者 趙成)
 
(責任編輯:鄒雅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