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8日  星期二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江蘇儀征:

城鄉增減挂鉤和萬頃良田試點
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催化劑【3】

2012年09月17日15:04    來源:海外網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尊重民意:農民得到最大實惠
 
聽民聲、順民意,始終把保障農民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在推進試點工作中,儀征一直遵循的原則,也是儀征試點工作最大的特色。
 
儀征市國土資源局局長蔣林介紹:“挂鉤試點工作之所以在儀征取得了顯著成效,關鍵就在於我們堅持把的農民的意願放在第一位,在推進過程中,充分聽取村民組織和群眾意見,不搞強拆強建,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要求,在取得相關土地所有權的同意后,與其簽訂搬遷協議,切實維護農民和集體經濟組織的合法權益。”
 
在劉集鎮六巷項目區內,劉集國土所所長貢長斌指著一大片農田中孤零零的兩棟小樓說:“這兩戶人家樓蓋的時間都不長,一來是舍不得拆,二來不願意搬離自家的老宅基地。我們尊重他們的選擇,不強拆強建。”
 
事實上,儀征項目區內農民搬遷的積極性都很高,甚至有許多非項目區的農民,都願意到集中居住區建房居住。百壽村支部書記陳義林介紹:“現在搞挂鉤,宣傳這一塊根本基本不用費多少勁,今年以來主動報名到集中居住區建房的農戶已經有70多戶。”歸根結底,這還是因為農民看到了項目實施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
 
一方面,在項目實施前,儀征結合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和鄉鎮總體規劃調整,對農村宅基地利用情況現狀進行了充分調研和摸底,科學、合理的確定了項目區、拆舊區和建新區的位置及規模,新建區大多選址在集鎮附近或交通道路旁邊,出行便利、設施完善,居住在新區的農民生活環境可以極大改善。
 
另一方面,在推進過程中,為保証農民生活水平不降低,儀征對項目區搬遷農戶給予資金補助,並套了相關的獎勵政策。補助資金加政策激勵金加在一起,可佔到建房成本的40%。正如劉集鎮百壽村項目區的農戶陳先勇對記者說的:“我家的房子,是上世紀80年代末建的,顯得有些破舊了,一直有建新房的想法,當時政府補助我10萬元錢,自己隻掏了15萬元,就在集中區擁有了一棟嶄新的兩層小樓房”。
 
項目施工中,當地還盡可能招用所在地農民,讓農民在項目實施階段就通過投工、投勞取得收益。集中居住區的建設和房子的裝修,也為本地從事建筑行業的水電工、瓦工、木工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一些農民的收入與以前比提高了2-3倍。
 
對項目區騰出的耕地,實行規模經營,實現了土地效益最大化,也為搬遷后的村民帶來穩定的收益。土地流轉后,新招引設立的工廠給農民就地就業創造了條件,提高了農民就業收入。
 
農民搬遷后,最大的擔心是失去了宅基地。為了解除農民們的后顧之憂,項目完成后,依法做好土地權屬調整,及時辦理確權、登記發証,讓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吃下“定心丸”。(海外網9月17日電)
 
(責任編輯:張東偉、安鑫)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