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8日  星期五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三成大學生不滿所學專業 高考報考隻重學校牌子【2】

2012年09月28日11:23    來源:《工人日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繁雜的專業名錄,不僅許多學生和家長搞不清楚,連一些中學老師也難以全部通曉。“當初報名的時候,有很多專業我們聽都沒聽說過,比如像什麼”國民經濟管理“到底是干什麼的?還有的理工科專業隻有專業人士才能搞明白,比如這個”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我們家長哪兒知道什麼叫粉體啊?其實家長最多也就能分清楚幾個大類,我們問班主任,班主任也搞不懂。”廖志強的爸爸告訴記者。

也有企業人事部門負責人向記者反映,高校一些專業劃分過細后,其實並無太多異同,“很多專業其實出來都是一種工作,課程和知識結構也大多雷同,名字太忽悠人。”

甚至有的學生在錄取以后,還不知道自己即將就讀的專業是做什麼的。王楠的一位同學的經歷就更令人“大跌眼鏡”,她在被傳播學專業錄取后,還一度誤以為自己要學醫了,當時這名同學把新聞傳播中的“傳播”,誤解做疾病傳播中的“傳播”了。

而在張老師的班裡,曾有家長建議學校應當請一些職業規劃師,為高三學生參謀規劃,但學校的興趣並不大,一方面是因為這與高考平均分無關,另一方面是,學校也不知道在這方面,哪些機構更加權威。“其實還有一個原因是,高中之所以隻抓教學,不願幫學生規劃專業,是因為怕學生選錯了,以后后悔了,學校‘落埋怨’。”

高校的難言之隱

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對於高校而言,之所以難以打開自由轉專業的大門,也有其自身的難言之隱。一方面是難以量化考查學生,轉專業既要考慮學生喜好,又要考量學生潛力,同時還要考慮到學生的學業水平,難以評判。學生的綜合素質難以量化,但如果僅憑成績決定轉專業與否,又會重蹈高考覆轍。而在轉專業過程中無法量化考查就可能帶來遞條子,托人情等尋租空間,在可能有失公平的同時也讓高校自身處境尷尬。

而高校不敢開放轉專業渠道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如果開放轉專業,文史哲和農林類這些冷專業的學生有可能會爭相轉向經濟類等熱門專業,不可避免地造成學科比例失衡。

“其實‘既來之則安之’也不失為一種辦法。”如今在一家金融機構負責化工類企業的金融服務的孫晨告訴記者。她高考時曾經一心想學金融,結果卻被自己當時報名的第五專業化學專業錄取,為了能夠再圓“金融夢”,不能不出國讀研。到了找工作時,孫晨發現了自己的“跨專業優勢”。“因為我本科是學化學的,所以涉及化工企業的金融服務,我比純粹學金融的專業很多。人生有時候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不管以后想干什麼,學好當下的專業才是最重要的,機會留給有准備的人。”

記者了解到,即便高考專業錄取出現改革,目前也有很多現實問題無解。關鍵是,應當通過各方面的努力,在高中階段就開始培養學生的職業規劃思維。

對此,亦有相關專家建議,高校可以用過開辟輔修、第二專業和國際合作等諸多方式,在現有客觀條件下盡可能給予學有余力的學生,在本科階段學習第二專業的機會,彌補高考時期的人生遺憾。而中學則應在高中階段適度引入職業指導類課程,讓學生更好地抉擇未來的專業、未來的職業。(記者 趙昂)

(責任編輯:夏麗娟)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