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2日  星期一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公園關閉后清場難 “賴園族”引發治安安全問題

2012年10月22日09:18    來源:《法制日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正是秋高氣爽時分,上海各大公園游客大增,但每每到了晚間清場時分,滯留不去的“賴園族”讓公園管理方頭痛不已。由於很多公園內夜間照明等基礎設施並不完善,出現市民“賴園”現象,給夜公園帶來治安和安全隱患。

盡管延長封閉式公園開放時間的呼聲早已有之,但基於各種考慮,有關管理部門對此持慎重態度。如何有效解決“賴園族”問題,需要各方共同破解。

閉園后仍有許多“賴園族”

晚上7點整,上海魯迅公園大門關閉。然而,公園並沒有平靜下來,仍然有不少游客“賴”著不走,不斷有人在大連西路上的北門、或者其他地方翻進翻出。

“愉快的一天將要結束,公園即將關門,請各位游客盡快離開……”近日晚上6點55分,記者來到魯迅公園北門,發現大門已經關閉,市民陸續從旁邊的一扇小門出園,公園保安正在催促園內的市民趕快離開。7點整,公園除四川北路大門外,其他幾個大門正式關閉上了門鎖。記者在北門處停留了15分鐘,發現不時有市民爬進翻出。一位提著紙袋、穿著拖鞋的男子從公園裡走到門口,發現大門已關,但並不慌張,他一手提著袋子,幾乎是單手爬上公園鐵門翻出,十分“熟門熟路”。幾分鐘后,又有兩名男子走到公園門口,面對緊閉的大門,十分鎮定,麻利地攀上鐵門,三兩下就翻進公園裡,用時不到半分鐘。在十幾分鐘裡,有十多人翻進公園鐵門,全都“熟門熟路”。

公園已經關門,這些市民為何還要進去,進去后做什麼?“有談戀愛的,有鍛煉身體的,有遛狗的,也不排除做違法事情的。”公園保安告訴記者,公園每天閉園后有近300名“賴園族”,一半是白天進園,另一半大多翻牆而入。公園晚上沒有照明,不法分子很容易得手,他們經常會接到財物被偷的事例。

記者又走訪了黃興公園、楊浦公園、和平公園,發現均不同程度受擾“賴園族”。和平公園的保安說:“我們一般巡邏到晚上8點,基本上就沒人了。”黃興公園售票員告訴記者,夜間滯留的主要是一些白天進園的市民。“圍欄不高,不排除有人翻牆而入。”楊浦公園保安說。

開放夜公園為何不可行

“既然有需求,公園為何不能夜間開放?”市民周先生說,公園關門時間太早,不夠人性化。古先生的家與和平公園一牆之隔,他認為,偌大的公園,夜間就這樣空置,無疑也是一種浪費。

魯迅公園相關負責人表示,市民希望公園延遲閉園時間,甚至24小時開放,這種願望可以理解。“關鍵是在操作上存在一定難度,涉及到管理經費、人員、設施建設、安全隱患等一系列問題。”目前,不少市民在閉園后,仍留在公園裡,由此也產生不少問題。比如,有的年輕人談情說愛時過於投入,加之公園裡夜間沒有路燈,自己包被偷了都不知道﹔還有的老人在公園鍛煉時,看不清路,摔跤了,甚至還會有一些治安事件發生。

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公園管理中心副主任朱虹霞表示,延長公園開放時間或索性24小時開放的確可給市民帶來不少便利,但同時也會產生諸多問題,這也是相關部門長時間以來都沒有將之付諸實踐的重要原因。除了治安以及安全問題外,主要還受到以下兩個因素的制約:一是公園的養護費用。上海各個公園的養護費用都有定額,延長開放或24小時開放,勢必會增加養護成本,園方支付這筆額外費用有不小的壓力,也無統一的標准去量化這筆費用。二是擾民問題。上海的不少公園都緊挨居民區,如今很多人喜歡去公園唱歌、練習音量較大的樂器、開著音響跳舞等等,容易影響到周邊居民的休息。

管理困局需各方共同破解

朱虹霞表示:“在延長公園開放時間問題上不適合搞一刀切,比較好的辦法是,讓公園游客、周邊居民以及管理方一起協商探討公園的閉園時間,盡量平衡各方利益。”她建議,市民可去開放性公共綠地。如徐家匯綠地、延中綠地等,這些去處24小時可隨意進出,但現在的利用率並不高。

據了解,上海目前已有700多處公共綠地,其中開放式的就有500多處。10月15日晚上8點,記者來到位於延安中路成都路口的延中綠地,隻見稀稀落落有幾名中老年人閑坐或散步,並未看到熱鬧景象。“這裡周圍有不少高檔小區,小區內綠化景致不錯,居民根本不用專門到這裡來。”一位正在延中綠地散步的先生分析說。

有市民認為:“雖然開放式綠地鬧中取靜,環境也夠優雅,但很多人心理上還是會覺得去有圍牆的封閉式公園才是真正的‘逛公園’,到開放式綠地只是在‘蕩馬路’而已。”

面對封閉式公園“關門難”的困境,魯迅公園管理方在“十一”燈會期間,招募了一批社會志願者來協助管理,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公園打算繼續通過招募志願者協助清場,和公園管理人員一起“齊抓共管”,共同維護一個文明、安全、舒適的游園環境。

一位公園管理者提出希望,市民在享受更多的公共免費服務設施的同時,能保持一份公德心,努力規范自己的行為,遵守公園相關的規章,這樣,政府才能推出更多服務項目。

上海市社會科學院一位社會學教授指出:當公園成為所有市民的共享產品時,每一個市民亦面臨著個人權益和社會公德的抉擇。任何隸屬於個人的愛好與習慣在公共場所是否恰當都取決於他能否與社會公德兼容,是否在伸張個體權益時侵害了公共的權益。在這裡自尊與自律不僅是出於個人的興趣,更是對於社會義務的承擔和對於社會公德的信守。

如何有效解決“賴園族”問題,對公園管理方、對政府有關部門,對廣大游客,都是一道需要一起來解答、共同來破解的“題目”。(記者劉建)

(責任編輯:王昕)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