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6日  星期五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用民主造福人民,而非討好西方

2011年12月05日16:26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俄羅斯杜馬選舉因支持普京的統一俄羅斯黨獲勝“沒有懸念”,而受到西方輿論的大量批評,俄羅斯的民主現狀也再次受到漫畫式描述。如果俄羅斯人很在意西方的評價,他們或許會“挺委屈”。
 
  俄羅斯是近年來為了“向民主過渡”付出代價最多的國家之一。為了社會的政治轉型,連蘇聯都沒了,國家從政治到經濟都實行了“休克療法”,經歷了殘酷的車臣戰爭,莫斯科不斷遭恐怖襲擊,很多人差點挨餓。但“真民主”依然沒有換來,西方的敵視減少得不多,這是俄羅斯人20年前完全沒有想到的。
 
  是俄羅斯人不想民主嗎?顯然不是。他們也搞了“很標准的”一人一票選舉,多黨制已成現實,媒體私有化也有不少動作。至少從形式上,他們該做的都做了。
 
  但俄羅斯的確仍是各方面都很獨特的大國,它那些復雜的歷史及文化記憶,以及它揮之不去的國家志向,都使它無法成為與西方准確對接的國家。
 
  俄羅斯已經有出現強大反對黨的社會寬鬆度,但這樣的反對黨一直“缺席”。西方認為這是普京刻意追求個人專權的結果。但真實情況未必有這麼簡單。
 
  從葉利欽到普京再到梅德韋杰夫,他們加起來得到的西方掌聲,都沒有搞垮蘇聯的戈爾巴喬夫一人當年得到的多。這至少告訴我們,要想通過“民主改革”而博取西方的贊揚,是很天真的。
 
  西方的真正興趣大概不是要把民主推向世界,而是要借這個過程,把西方的利益向全球擴張。俄羅斯的“悲劇”在於,它雖然接受了“一人一票”,但大家投票選出來的仍然是俄羅斯的利益,而不是西方的利益。
 
  民主制度進入非西方國家,必然與各國政治現實發生復雜的磨合。這種磨合未必不會導致比西方現行體制更有活力的成果。但西方要求民主必須是“純的”,這樣一來,就不會有碰撞與磨合帶來的跨越,一切變成學習資本主義道路的“從頭開始”。西方永遠高高在上就成為客觀的結果。
 
  環球輿情調查中心不久前在中國7個大城市的抽樣調查顯示,7城市居民大多數認同“民主是個好東西”,認為“民主是大趨勢”,同時絕大多數人認為民主的內容“是豐富的”,美國式民主“只是民主的一種形式”。
 
  今年是蘇聯解體20周年,中國要認真剖析俄羅斯這個難得的標本。中國要不斷發展民主,但我們這樣做是因為需要民主來幫助破解中國面臨的種種難題,我們不能有迎合西方、取悅西方的哪怕一個閃念。
 
  中國注定是要受西方指摘的,我們越強大,受到的指摘越多,這與我們是否變得相對更民主沒有關系。別說中國決心根據自己的現實探索民主之路,即使中國完全按照西方的那一套做,我們也不會得到掌聲。
 
  中國想受西方歡迎,更容易的途徑大概是放棄所有爭議領土,允許台灣甚至西藏、新疆獨立,停止載人航天工程,縮小核武庫,不再搞航母,不再造新的核潛艇,等等。
 
  至少在未來三五十年,中國都會是國際輿論中的“受氣包”。追求民族復興的中國,必須有強大的意志。不能順著西方輿論來,也不能成心逆著西方的經驗走。怎麼對中國好,我們就怎麼做,這個道理永遠都不會錯。
(責任編輯:鄒雅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