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6日  星期五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每人都為驅散霧霾做點什麼吧!

2011年12月07日17:44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關於這場籠罩了十余省份的霧霾,網上的兩張圖,頗有意味地指出了反思的兩條路徑。
 
    一張是灰色的空白圖,圖片說明的大意是:這拍的是故宮,多美啊,你看到了嗎?
 
    另一張圖,由14張小圖構成,14個畫面都是從同一個角度俯瞰北京CBD核心區,連續14天不間斷拍攝出來的。
 
    兩張圖的轉發量不分伯仲。但圖片背后的人,彰顯的反思態度卻大不同。前一張圖是作圖軟件制成的,嚴格地說,那不是照片,而只是一個創意。后一張圖是一個普通網民,14天裡不間斷地端著同一架相機,站在同一個位置,以同樣的參數,按下快門。
 
    前一張圖解構、嘲笑了這場霧霾。后一張圖,一個普通人以最朴實的鏡頭語言,記錄了北京最近14天的天氣。
 
    一假,一真。一戲謔,一嚴肅。一感性,一理性。而后者正是這場霧霾話題討論中,最稀缺、最不易陷入“霧裡看花”的姿態。
 
     其實,大家都明白污染不全是政府的事兒,很多人都有私車,有諸多不低碳的行為。從某種意義上說,霧霾裡,人人都是顆粒污染物的制造者。一場霧霾,人人有責。
 
     但在網上,有時隻剩下一種聲音:一味地罵,扔完“磚頭”就閃人,圖一時痛快說不負責任的意氣之辭,把網絡當泄憤的意見菜市場。甚至出現了“大霧裡出門遛狗,牽回來的是別家的狗”等各種狗血劇一樣的段子。
 
     正如那張憑空創作的沒有故宮的空圖一樣,點擊量很高,笑聲很大,可笑完了,又怎樣?霧霾散了嗎? 
 
     說到底,抱怨、戲弄是低效、無用的。 與其那樣,不如去做些什麼。面對霧霾,每個人都難以逃避。政府做政府該做的,公民做公民該做的。
 
     政府必須負起責任來,眼下最容易做也最應該做的是驅散“信息上的大霧”,消除各種信息的不對等,給公眾知曉權。政府在第一時間公布數據,發布權威解釋,記者不用四處堵專家,聽眾多專家說意見打架的“我覺得……”,真相就不會“像霧像雨又像風”。
 
     其實,這場霧霾裡,就算環保部門不公布任何數據,氣象台不發布黃色預警,每個人的身體也都是監測器、預警器,人人都能感知到“老天變臉了”。
 
     “監測數據和群眾感受不能‘兩張皮’,必須把人民群眾對環境的切身感受與監測數據統一起來”,不能“人民群眾深受污染之害、苦不堪言,而監測數據喜氣洋洋、自說自話”。環保部部長周生賢不久前的這兩句話,在這場霧霾裡,真可謂切景切題。
 
     再反觀我們自己,每個人都與這場霧霾脫不了干系。上下聯動的環境問題中,公眾不應該是冷嘲者和圍觀者。環境問題絕不僅僅跟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節能減排這些“大”有關,也與我們每個人的“小”相關。
 
     我們出行不離汽車、過度使用空調、愛使用一次性筷子、工作浪費紙張、點菜不注意分量、洗澡愛用盆浴等等,這些點滴小“罪”,都最后轉化成空氣裡的污染物。
 
     當我們調侃著這場霧霾是適合“草船借箭的日子”,在家關緊門窗,坐在空氣淨化器旁,採取所謂“自救”時,不妨稍稍反思下我們自己。或者,干脆從起身關掉電腦開始。
 
     沒錯,“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幾乎是環保話題長年不衰的終結詞,從哥本哈根會議,到貴州最偏僻鄉村的環保課堂,概不例外。可正是這老生常談的9個字,是解決諸多環保問題的真武器。
 
     霧霾終會散去,可這個終結詞永不會散去。
 
     讓我們再回頭看那個用14天記錄北京天氣的攝影者,我們不知道他的職業、身份,這個眼睛藏在取景框后面的人,只是選擇了自己認為對環保有用的方式,在網上表達他個體的“民意”。也許,和你我一樣,他不懂什麼專業的環境數據,也分不清霧和霾的區別,但他做了自己唯一能做的——端起相機。看來,很多網友讀懂了他,回帖中,很多網友在反思政府的同時,沒忘記反思自己。
 
     這個網民的小舉動,無異於穿破重重霧霾的一縷陽光。(從玉華)
(責任編輯:鄒雅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