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6日  星期五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趙永升:歐洲要中國援助不必葉公好龍

2011年12月07日17:46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國債危機中的歐洲拒絕了我們的要求,也就拒絕了中國援助,這讓一些中國人不理解。我想,中國人需轉換視角,從歐洲人的眼光來看待中國的援助。同時,歐洲人也需要有一個心理角色的轉換,才能真正明白中國的要求並非那麼致命。
 
  要中國援助,歐洲人往往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理由是他們覺得與歐洲需要中國相比,中國更需要歐洲。歐洲人認為歐盟是中國最大的“客戶”,援助客戶是“供應商”義不容辭的責任。其實,歐洲人有些自戀。他們沒有覺察到2010年中歐雙邊貿易達4797億美元,中國也是歐盟的第二大貿易伙伴,他們忽略了中國對歐盟的重要性。在筆者看來,隻要歐盟能對部分高科技產品解禁的話,中國很快就會超過美國而成為歐盟的最大貿易伙伴。
 
  要中國援助,歐洲人缺乏思想准備。他們知道如果向中國要錢,中國人會提條件,但他們沒想到中國會提這三條:完全市場地位、提升在IMF地位和武器解禁。在歐洲人看來,第一條會讓中國對歐出口進一步得以加強,會削弱歐盟在與中國的貿易中動用反傾銷條款的能力﹔第二條會強化人民幣的國際化、弱化歐元和美元﹔第三條與美國唱反調,也害怕會讓中國有一天成為“軍事巨人”而不可控。可以說歐洲人覺得這三條是“招招對命門”。但他們沒有充分看到這三條對歐洲的益處:中國對歐出口的增加也會相應帶動對歐洲採購的增加,解決歐盟各國面臨的日益嚴重的失業問題﹔人民幣的國際化是大勢所趨,第三種強大的貨幣的出現有助於歐元平衡地發展﹔歐盟由於與中國的地緣關系,縱然中國有一天在地區有所作為,對歐洲也是鞭長莫及的。因而歐洲人的擔心是杞人憂天。
 
  對中國援助,歐洲人懷著“葉公好龍”的心態,視為“沒招兒的招兒”。盡管中國早不是改革開放之前的中國了,但在很多西方人眼裡,中國還是代表著另一種政治體制和意識形態。對他們而言,中國迅速崛起,一方面給歐盟提供了很多機遇,但同時也是一種威脅,這自然也反映在此次國債危機中可能的“中國援助”上。在筆者看來,歐洲人隻有到了“火燒連營”,才會接受中國的援助。最終,歐洲人是需要中國人的錢的,但中間需要很多的理解和磋商,也需要一個心理和角色的快速切換過程。隻有對中國援助不再“葉公好龍”,雙方才有可能走到一起。▲(作者是法國索邦大學巴黎一大經濟學院金融學博士)
(責任編輯:鄒雅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