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6日  星期五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美擬擴編駐伊拉克使館 耗資7.5億安保人員近萬 

2011年12月20日09:57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位於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綠區”內的美國大使館。資料圖片

  18日,美國撤走全部整建制作戰部隊,卻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留下一座大使館,龐大如城中之城、人員數以萬計。

  使館耗資7.5億美元

  美國駐巴格達使館耗資7.5億美元,2009年完工,毗鄰穿巴格達城而過的底格裡斯河,坐落在國際區、即所謂“綠區”內, 它佔地0.44平方公裡。

  美國使館的“編制”,據說為1.5萬人。一名不願公開姓名的美國使館官員說,使館現有大約1萬人,美軍撤離后,政府將再出資增派5000名安保人員。這意味著未來使館內配備武器人員將近萬人,且這些安保人員多為美國復員軍人。

  這些人員的構成中,正式外交人員1000人左右,其余絕大多數是雇員﹔各類雇員中,保安承包商的雇員佔較大比例。

  使館內職業軍人200多人,包括撤軍后留駐當地、幫助培訓伊拉克軍隊的教官和按常規警衛美國駐外使館的海軍陸戰隊隊員。安保人員和美國軍人相加,至少數千人配備武器,具備作戰能力,可以編成一個“作戰旅”。

  “使館是美國強權象征”

  如此眾多美國武裝人員駐留首都,令伊拉克人十分關切。伊拉克國民議會議長烏薩馬·努杰菲表示就表示質疑。持反美立場的什葉派阿拉伯人宗教領袖穆克塔達·薩德爾也警告,美國使館如果不減人,薩德爾派將其視為侵略者,發動襲擊。

  對於龐大的使館,美駐伊大使詹姆斯·杰弗裡解釋說,雇佣大量保安人員並非有意耀武揚威,而出於安全需要。

  在巴格達,美國人現在幾乎不邁出綠區半步。使館規定,任何外交人員離開綠區都必須由裝甲車隊護送。並且綠區內的美國使館戒備非常森嚴,普通人無法獲准進入美國使館。即便外國使節到訪,同樣必須依照規定路線行進,在規定區域內活動,不得前往沒有列入訪問計劃的位置。使館解釋說,那是出於安全考量。

  伊拉克戰爭初期,為美國政府服務的保安承包商雇員多次虐殺伊拉克平民,進一步增雇這類人員恐怕會激怒當地人,加大美國人在當地的風險。

  ■ 分析

  美撤軍伊朗得利?

  18日,美軍全部撤離伊拉克境內,分析人士稱美軍撤離使伊朗漁翁得利。

  美國人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發動的兩場戰爭使伊朗東西兩線壓力巨大。對伊朗而言,東側是駐阿美軍,西側是駐伊美軍,南有美國的鐵杆盟友沙特阿拉伯,波斯灣內是常設美軍基地的科威特,可謂腹背受敵。

  美撤離不僅使伊朗在軍事層面甩掉包袱,而且在政治方面也可長舒口氣。因為什葉派主導的伊拉克政府“親伊朗”,他們無法忘卻遜尼派薩達姆當政時期伊朗對伊拉克什葉派的“收容之恩”。

  就整個海灣地區而言,美國媒體認為“后美軍時代”地區形勢或恐出現變化。伊拉克可能會為了凸顯影響力而挺身而出,改變原有的“游戲規則”,成為逆轉游戲走向的“變壓器”。因為伊拉克無論從人口規模還是探明原油儲備,在海灣地區都數一數二。

  另外,伊拉克總理馬利基對伊朗立場讓美國人“很不放心”。先前,馬利基對伊朗一貫表現出冷淡的態度,但去年伊拉克議會選舉后出現歷時數月的政治危機讓馬利基“清醒”意識到,再不對伊朗“熱情”些就會失去議會支持。

  伊朗在政治和軍事上從伊拉克獲得更大空間並不意味著“全身輕鬆”。 因為兩伊在歷史上曾經因長期戰爭結下梁子。

  美國在伊拉克打了近9年的戰爭,而二十世紀80年代的兩伊戰爭也干了大約9年。薩達姆當年將許多年輕的什葉派推向兩伊戰爭的最前沿,讓伊拉克什葉派與伊朗什葉派干仗,伊拉克什葉派最終蒙受了巨大損失。

  戰爭傷疤下的余痛未消,至今許多什葉派伊拉克人仍然對伊朗沒有好感,而遜尼派伊拉克人對伊朗的憎惡感更是不言而喻,因此在本地區伊朗的周邊關系仍然任重道遠。

(責任編輯:張東偉)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