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6日  星期五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南京政府部門連發微博討欠款 企業稱無力承擔排污費

2012年01月05日14: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近日,南京市供水節水管理處連發13條微博,稱南京化學工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南化公司)“自2006年以來共拖欠巨額污水處理費超過1億元”,而南化公司則稱這種說法“不符合實情”,一時引起廣泛關注。

  政務微博發布:企業5年欠繳費用高達1億余元

  “中國石化集團南京化學工業有限公司長期拒繳污水處理費。今年該公司繳給南京的仍是一個0”……

  從去年12月19日下午開始,南京市住建委下轄南京市供水節水管理處在其官方微博上,連續發出10余條微博,並通過貼出繳費清單、檢查單、網站截圖等,稱“2006年—2010年,按照規定的費率,5年內應繳污水處理費共計11769萬元”,但“僅在2007、2008年共繳納過130萬元﹔自2009年以來,連續三年,污水處理費分文不繳”。

  日前,記者聯系上供水管理處辦公室一位工作人員。他表示,該處早在2006年曾就南化公司欠款一事向媒體曝光,“但是效果不十分理想”,才轉而借助微博作為政務公開的平台。

  上述工作人員稱,除了網上發微博進行政務公開之外,該處還將在網下對欠款進行繼續催繳。

  在該處提供的《2011年南京市自備水源單位年繳費額》上,記者看到,南鋼、金陵石化、南京化纖等8家和南化公司一樣屬於自備水源單位,年繳費額度分別為43萬元—599.433764萬元不等,南化公司則是“0”。

  企業回應:因管網老化、漏損嚴重等,無力承擔排污費

  南化公司新聞發言人、政工處處長余國知向本報記者表示,南化公司有自己的特殊情況。

  余國知介紹,南化公司是一家老國企,前身是1934年的遠東第一大廠——永利?廠。“建立77年以來,我們承擔著很多政府理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余國知告訴記者,一直到去年6月份,公司都以低於南京市同城同價的供水價格——有的隻有幾毛錢,向周邊居民、地方政府供水,此外還承擔著向廁所、環衛系統等免費供水的職能﹔目前廠區的生活用水供給已經轉交給南京一家水業公司協議管理,不再由自己管理。

  而且,由於管網年久老化,漏損情況嚴重,水費的回收率隻有27%,“我們虧了絕大部分”。至於常年老化而沒有修繕的原因,這位新聞發言人說,“因為維修投入巨大,還涉及挖路等市政工程設施,雖進行過一兩次大改造,但是效果不明顯。我們已經向有關部門上報情況,目前還在等待回復。”

  “另外,南化周邊還有一些餐飲、洗車、桑拿房等個體經營戶,長期偷水嚴重。”余國知說,“盡管多次與之協調、也向媒體反映過這個問題,但是因為企業沒有執法權,所以效果不大。”

  這位新聞發言人告訴記者,“南京市供水節水管理處沒有給我們投入過一分錢,沒有給我們提供一點服務。因此南化公司不應該繳納污水處理費﹔即使繳納也應按照實際用水量而不是取水量來收費。”

  “南京市民用水每噸2.8元的水費中,有1.3元是城市污水處理費。這部分屬於代征代繳款項,屬於政府規費性質,所有企業都要依法依規進行,企業若有特殊困難,可以通過正常渠道申請分段補繳或先征后返的補助政策。”南京市供水節水管理處負責人表示。

  專家指出:歷史遺留問題應以最小的成本和代價進行化解

  南化公司方面稱,長年以來其工業污水都是自行處理,生活污水是經由排污管道排放出去的。

  南京市節水排水管理處在其官方微博回應稱:南化公司生產廠區外的非生產用排水設施早已納入城市排水設施范圍……南京江北地區的污水處理廠建設規劃已經納入南京十二五規劃,與此配套的污水管網收集系統也在抓緊建設。

  對於這起微博追討欠款事件,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邱鷺風說,問題的解決,還是寄希望於有關部門與南化公司通過協商對話的方式,來清理“歷史遺留問題”,對於南化公司因為承擔社會職能而造成的損失,可以抵扣的形式,將繳納之后需要退還的部分進行返還,剩余款項則按照實際情況繳納。

  “此外,這個案件還反映了行政管理邊界問題,需要在企業改革的過程中,以最小的成本和代價,將老國企的社會職能與生產職能剝離開來。” 邱鷺風說。

  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周孝正教授認為,南京市供水節水管理處與南化公司的水糾紛,是屬於國家轉型、國企改革中遇到的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問題,當事雙方應積極改正自身問題、承擔各自責任。但是,光靠一兩家單位無法徹底解決,還需要有關部門做出長遠、統籌的考慮。

(責任編輯:張東偉)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