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5日  星期四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韓寒”

2012年01月18日11:31    來源:《廣州日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把公眾人物、明星與知識分子的角色混淆,甚至把知識分子的責任擔當娛樂化為公眾人物的明星效應,這種傾向無疑值得警惕。
 
名人韓寒再受質疑,1月15日,知名博主麥田發表博客《人造韓寒:一場關於“公民的鬧劇”》,稱韓寒之所以能成為公共知識分子,完全是他父親和出版人路金波“人造”、“包裝”的結果。16日,韓寒對此正面回應,並以2000萬元公開懸賞舉証他的“代筆人”和“炒作團隊”,稱“我奉陪到底,造謠者,敢不敢玩”?
 
韓寒背后到底有無“代筆人”,僅憑麥田的博文難以下結論。而韓寒的懸賞2000萬自証清白細究起來也不具有太大的說服力。我們不想陷入真偽韓寒之爭,但由韓寒現象所引起的對知識分子的思考,當是時下不容回避的話題。
 
麥田在質疑韓寒的同時,已經將其定位為公共知識分子。有意思的是,韓寒本人似乎並不願意接受這個角色,他說自己只是由著性子來,想什麼就說什麼而已。1987年,美國哲學家雅各比在《最后的知識分子》一書中,認為真正的知識分子應當立足專業,放眼天下,用自己的言行和創作參與社會運轉。廣義地說,所有針對公共話題發表自己深刻見解,並進而引起社會關注、喚起他人作理性思考的人都可稱作是知識分子。一個社會不能沒有知識分子,因為公共空間、公共輿論都需要他們的理性引導。
 
然而在當下的中國,一些所謂的精英、專家,有時連起碼的公眾信任都難以獲得,就更別談什麼知識分子擔當了。前不久,微博上流行的知識分子互相“約架”,試圖以拳頭而不是辯論來尋求問題解決之途,更是讓人笑掉大牙。因而,韓寒堅拒公共知識分子,自有其考慮。但現在的問題是,在不少人眼中,包括追隨韓寒的“粉絲”、“挺寒派”都將韓寒定位為知識分子,特別是“韓三篇”發表之后,這種呼聲更甚。
 
這裡必須厘清一個問題,就是人們在爭議韓寒時,聚焦點針對的是其身份,還是其思想?畢竟韓寒有幾個身份,公眾人物、賽車手、作家、知識分子。倘若大家在爭議韓寒時只是糾纏於其身份,而不是思考其博文所表現出來的思想性和啟發性,這充其量是在“消費”韓寒。像發博文質疑韓寒的麥田,其行為本身也受到了“利用韓寒炒作自己”的質疑。把公眾人物、明星與知識分子的角色混淆,甚至把知識分子的責任擔當娛樂化為公眾人物的明星效應,這種傾向無疑值得警惕。遺憾的是,從目前韓寒所引起的爭議來看,身份關注似乎多過了思想關注,娛樂解讀多過了理性思考。
 
一個知識分子,不會因為身份、職業而丟失責任擔當,無論從事何種職業,隻要能以對公共話題的思考,進而啟發公眾的理性反思,推進社會的進步,都值得公眾推崇。但知識分子首先不能以錯誤的身份定位誤導公眾。同時,公眾也須明白,知識分子不是明星,不需要盲目的崇拜,隻需要思想的共鳴,以及對其思想的理性思考。(李龍)
 
(責任編輯:鄒雅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