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5日  星期四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中關村特樓面臨拆遷改造 錢學森等60余大家曾先后入住

2012年01月18日15:41    來源:《北京晚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特樓之一。記者 閻彤 攝

在剛剛結束的北京兩會上,北京市科協團體提案《關於將中關村13、14、15號三座特樓列為科學名人群體故居加以保護的建議》受到廣泛關注。據悉,13、14、15號樓已被列入北京市改造拆遷范圍。

從1955年起,先后入住這裡的大家有錢學森、錢三強、何澤慧、趙九章、葉渚沛、張文裕、趙忠堯、汪德昭、郭永懷、王淦昌、楊承宗、熊慶來、黃秉維、秉志、童第周、貝時璋、羅常培、呂叔湘、顧准等60余人之多。他們絕大部分為中國最早的中科院院士,也有“兩彈一星”功勛獲得者、“863”高科技計劃的倡導者,還有的被聘為國外科學院院士。在這麼小的范圍裡,雲集著這麼多高級科學家,不但在世界上不多,在中國更是少有,在國內恐怕很難再找到“含金量”如此高、名人“密集度”如此大的區域了。

市科協征集團體提案時,不少科技界人士表示,北京現在唯獨缺乏現代名人科學家故居,中關村13、14、15號樓正是我國科學名人群居之所,目前建筑物還保留完好,是修繕改建為科學名人群體故居最適宜的場所。

然而事實不容樂觀,目前中關村東的中科院宿舍區不但列入北京市改造拆遷范圍,也是中科院舊房改造的對象,13、14、15號樓正在其中,因此特建議盡快將中關村13、14、15樓作為科學名人群體故居予以保護,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同時向原居住這裡的科學家與家屬征集有關實物,如無原件,請回憶按原件復制以便將來布置陳列。建議海澱區盡快與中科院、市規劃局協商,除將13、14、15樓予以保護外,最好將原“四不要禮堂”辟為科學院院史館,讓其與中科院科學圖書館等建筑,整體規劃為科學文化區。(記者蔡文清)

特樓住過的部分名人

13號樓

郭永懷:著名力學家、應用數學家、空氣動力學家。為“兩彈一星”獻出寶貴生命。其夫人李佩仍住在這裡,已經高齡94歲。

楊承宗:師承居裡夫人,新中國放射化學第一人。

顧准:思想家,經濟學家。

熊慶來:數學家,慧眼發現華羅庚。

14號樓

錢學森:享譽海內外的杰出科學家和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

戴芳瀾:著名真菌學家和植物病理學家。

施汝為:近代磁學奠基者。

鄧叔群:微生物學家。鄧拓的哥哥,“文革”時受株連致死。

秉志:動物學家,教育家,中國生物學一代宗師。

陳世驤:動物學家。

羅常培:語言學大師。

黃秉維:著名地理學家。

錢三強:核物理學家,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何澤慧: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夫人。

陳煥鏞:著名植物學家,我國近代植物分類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趙忠堯:我國核物理研究的開拓者,核事業先驅之一。

貝時璋:生物學家。

童第周:實驗胚胎學家。

15號樓

王淦昌:核物理學家,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蔡邦華:中國森林昆虫學研究奠基者之一。

顧功敘:地球物理學家。

趙九章:氣象學家,空間物理學家,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李善邦:中國地震科學事業的開創者,我國最早的地震地球物理學家之一。1930年在北平西郊創建我國第一個地震台——鷲峰地震台。

柳大綱:無機化學家,物理化學家。

陳宗器:我國地球物理學的開拓者之一,地磁學奠基人。

傅承義:地球物理學家。

呂叔湘:語言學大師。

葉渚沛:化工冶金學家。

惲子強:化學家,中科院籌備人之一。惲代英四弟。

林?:植物學家,真菌學研究開拓者之一。記者 蔡文清

為什麼叫特樓?

安置老一輩著名海歸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中科院選址中關村作為科研發展基地,除建設一批科研大樓做相關研究所使用外,還配套建設數十棟住宅樓,作為科研人員起居之用,其中在原中關村大道(即現北四環半地下隧道段)北側、中關村西一街以西、中關村第二小學以東區域建起一批高研樓,當中以13、14、15號樓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最好,以安置海外歸來的著名學者和在國內自然和人文各學科領域的知名科學家居住,這三座樓被稱為“特樓”。  

(責任編輯:張東偉)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