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1日  星期六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齊魯晚報:向世行行長學習聽“嗆聲”

2012年03月01日11:03    來源:《齊魯晚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湯嘉琛
 
2月28日,世行行長佐利克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時,突遭中國獨立學者杜建國“嗆聲”。杜建國在現場表達了自己與佐利克不同的意見,甚至指責世界銀行的報告是“一劑毒藥”,並向與會者散發傳單,發布會一度因此中斷。佐利克事后笑稱,自己做過美國貿易代表,對這種抱怨和抗議已經司空見慣。
 
在此,我們無意評判杜建國的觀點是對是錯,但他在這場“鬧場”風波中的表現,確實引出了一個值得討論的話題:我們如何看待不同的意見。
 
或許是因為傳統習慣和教育的影響,我們中的不少人都習慣於“隨大溜”,不善於表達不同的聲音,不敢於表達不同聲音。小到學生在課堂上的發言,大到關系國計民生的公共事務,發出不同聲音的人都容易遭到排斥。這種國民性格導致了一種詭異的話語格局:在很多事情上,大家看似在用同一個聲音說話,看似達成了高度共識,私底下卻是各執己見,不乏抱怨和反對——在一團和氣的公開場合,“反對的聲音”都變成了“沉沒的聲音”。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杜建國敢於公開向佐利克“嗆聲”,讓人感到有些意外。雖然杜建國的做法帶有濃厚的行為藝術色彩,並給佐利克的發布會造成了混亂,但如果我們將視線移到國外,別說是現場散發傳單,就連扔鞋這種極其戲劇化的情況也多次發生。如果抗議者能夠採用更文明、更溫和的對話方式當然更好,但對那些缺乏話語權的人來說,行為藝術有時也是表達態度的一種重要途徑。
 
一個價值觀漸趨多元的社會,“求同存異”理應是一種常態。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社會組織或普通公民,都應該有聽取不同聲音的雅量,畢竟,隻有讓各方意見都能得到充分表達和公開博弈,才能在良性互動的基礎上求取最大公約數。尤其是針對一些與公眾利益密切相關的公共話題,公眾的聲音原本就不應缺席,掩耳盜鈴式的眾口一詞對於重大決策毫無價值,倒不如以開放的心態來面對爭議甚至是抗議。
 
從這一點來說,佐利克在應對杜建國的抗議時表現出的包容、大度和理智,值得我們學習。他在發布會后表示,會請人將杜建國散發的材料翻譯出來,“對於這種公開的爭議和討論,我們是非常適應的,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了解更多的情況,然后改進。”沒有氣急敗壞,沒有視而不見,更沒有利用特殊手段來打擊報復,顯示出了佐利克的雅量,也讓我們看到了他對公開討論所持的歡迎態度。
 
理越辯越明,真正自信的人應該無懼爭論,更無懼爭議﹔對不同的聲音過於敏感,反倒是一種露怯的表現。無論“嗆聲”有多麼噪雜,都不是洪水猛獸,而且是一個多元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抱以寬容,讓它也變成一種“意見”,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責任編輯:鄒雅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