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0日  星期五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渣打中國內地年掙近14億元 投資者虧300萬索賠無門

2012年03月20日16:52    來源:中國經濟網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中國經濟網3月20日訊 近日,渣打2011年盈收數據顯示,渣打中國內地年掙近14億元人民幣,其盈利增長一倍。然而客戶投訴渣打銀行理財產品的事件卻層出不窮。其中最為典型案例是上海投資者購買渣打理財產品巨虧300萬,最終敗訴,索賠無門。

國家經濟門戶--中國經濟網記者聯系到渣打銀行媒體傳播部人士,該人士對理財產品銷售過程中可能存在違規行為的問題沒有正面回復,隻說法院判決渣打勝訴。但是,諸多人購買渣打銀行理財產品出現虧損,到底是誰的責任?

渣打中國內地年掙近14億元人民幣  盈利增長一倍

近日,渣打集團公布了2011年盈收情況,全年收入增長10%至176.4億美元,稅前盈利增長11%至67.8億美元,連續第九年創出新高。數據顯示,其個人銀行利潤增長26%,企業銀行盈利首次超過50億美元。

據介紹,渣打集團有24個市場收入超過1億美元,14個市場盈利超過1億美元。其中,亞洲、非洲和中東三大快速增長市場的多樣化收入渠道,是其業績持續增長的基礎。渣打在中國內地的收入增加17%至8.25億美元,盈利增長一倍至2.2億美元。據央行3月19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匯率中間價計算,渣打在中國內地盈利折合人民幣約為13.87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渣打其他市場的業務也大大收益於中國企業銀行客戶業務的發展。在其他地區入賬的來自中國客戶的收入,增長速度是在岸客戶收入的三倍以上。

投資者巨虧300萬 斥銀行違規行為

值得關注的是,2011年渣打銀行中國內地盈利增長一倍,但客戶對渣打理財產品的投訴案件卻屢見不鮮。據中國經濟網不完全統計,在本網搜集的十個案例中,上海投資者林女士的案例最為典型,該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后巨虧300萬元,最終索賠無門。

案件要追溯到2008年,上海投資者林將吟女士於08年6月中旬在渣打銀行新天地支行購買了一款名為“金通道環球投資系列”理財產品,投資金額達141.8萬美元。該理財產品是一款結構性理財產品,可投資16隻海外基金。投資者根據市場環境,有3次機會調整基金組合的權重,並可以選擇自己想投資的基金。產品購買初時,林將吟選擇了6隻挂鉤能源類的基金。隨著金融海嘯的爆發,林將吟發現這幾款基金一直處於下跌狀態。於是,08年9月28日,她向渣打銀行提出調整投資權重,拋售所有的基金換成現金,降低風險。一個月后,當她收到銀行的對賬單時,發現投資虧損已近300萬元。此時,她想把其余資金提取出來,結果被銀行告知這款產品期限近1年,且產品不能提前贖回。

林將吟到那時才知道這款“金通道環球投資系列”並非是自己理解中的境外基金產品,能夠隨時取現。該產品收益表現是由名為“動態回報投資MALI08034E”—股票挂鉤結構性存款,以及“代客境外理財計劃QDSN08031P”——投資於“美林一年期組合挂鉤結構性憑証”這兩款產品共同決定的。不能贖回令她非常不滿,回想當時購買的過程,她認為銀行在銷售過程中沒有將充分的風險告知投資者,存在違規行為。比如,風險承受能力測試並沒有執行、客戶經理也沒有詳細和她說明整個產品的情況、包括協議書上簽訂的日期有所偏差。不滿之下,林將吟將渣打銀行告上法庭。2009年4月10日,這起理財產品糾紛官司在上海盧灣法院正式開庭。2個月后,該場官司審判結果已經出來,銀行勝訴。

理財銷售中存違規行為?渣打回避敏感問題

據銀行業內人士分析,最近幾年類似的理財產品糾紛官司,投資者一旦簽訂了產品認購合同書后,官司勝訴的幾率非常少。銀行死死抓住的就是投資者簽字后的合同有效性,致使投資者陷入尷尬境地。同時,理財專家認為,案件中的投資者林女士全部選擇挂鉤6隻能源類的基金,明顯存在資產配置的原則性錯誤,沒有合理分配資金,將風險集中在一個板塊中。顯然,銀行客戶經理也沒有給林女士一個更好的建議,分散風險。

林女士的遭遇在渣打銀行的理財產品巨虧案例中是否屬於普遍現象?客戶經理是否存在客戶所指的違規行為?對此,記者致電渣打銀行總部,渣打銀行媒體傳播部人士對理財產品銷售過程中可能存在違規行為的問題沒有正面回復,隻說法院判決渣打勝訴。  

(責任編輯:張東偉)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