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4日  星期一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為什麼國人集體鄙視國產奢侈品?

2012年05月14日08:57    來源:《工人日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如果不盲目地道德綁架,您就會相對理性地接受這樣一個現實:貧富分化日益嚴重的中國正在崛起一個龐大的奢侈品消費群體,並在國際市場上所向披靡。
 
“中國奢侈品消費佔全球市場份額從1998年的不到1%到2010年的10%,12年間增長了10倍。在接下來的5年,仍將高速增長。”3月22日,2012博鰲論壇上發布的《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2012年度報告》中如此描述。
 
據權威國際組織推斷,2012年中國將PK掉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奢侈品消費國。雖然這樣的業績讓人內心五味雜陳。
 
証券經紀公司裡昂証券(CLSA)最近發布研究報告稱,富有的中國人持續將其全部家庭預算的四分之一花在奢侈品上。中國人消費的Gucci和Prada佔到全球銷量的三分之一。
 
另外,報告指出,大約30%奢侈品消費行為發生在消費者旅行中。
 
這不僅僅是富豪們崇洋媚外的問題,更與國內不合理的稅費政策有關——商務部和財政部甚至為此有過公開的爭論。
 
在祖國亟待擴大內需的今天,每年數百億美金高端消費額的流失,無私地幫助西方振興市場,的確令人扼腕嘆息。
 
一個尖銳的問題是:既然奢侈品消費浪潮不可阻擋,那麼,擁有全球最快經濟增長速度的中國,為啥不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奢侈品品牌,留住這些內地豪客,進而挺進國際市場掙洋富豪的錢?
 
國內外企業不是沒有做出過這樣的努力。但前景不容樂觀。
 
近年的確有幾個在國外被當作“奢侈品”售賣的中國品牌,但這些牌子在國內鮮為人知,進軍世界更顯得關山重重。情急之下,甚至出現一些類似老人頭的假洋鬼子,搞得意大利政府專門派員來華打假。
 
在中國國內市場狂飆突進的洋品牌也在伸出援手。媒體披露,2008年,愛馬仕打出了“向中國早已存在的工藝致敬”的口號,和中國設計師蔣瓊爾共同創建了純中國奢侈品牌“上下”,並於2010年在上海開設第一家門店。當時,愛馬仕雄心勃勃地宣稱:愛馬仕是第一家推出百分之百中國品牌的國際奢侈品公司,希望在中國開設19家門店。然而,開業近一年半時間后,“上下”仍處於虧損狀態。
 
來自環球奢侈品雜志的調查令人震驚:有86%的中國消費者表示,不會購買標有“中國制造”字樣的奢侈品。
 
簡單地指責他們不愛國未免武斷。背后至少有兩個深層原因值得反思:一是長期以來縱橫世界的中國制造往往處於全球產業鏈的低端,靠勞動力成本比較優勢樹立了物美價廉的形象,而在高端制造領域卻由於急功近利、忽視科技創新甚至山寨成風難有真正的作為﹔二是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忽視知識產權保護,假冒偽劣現象屢禁不止,致使很多國際知名奢侈品的仿制品在中國一些市場上大行其道。
 
這造成的直接負面影響是:消費者不會信任中國制造的奢侈品,變相推動了大批游客到國際市場瘋狂掃貨。
 
假如這一認知再與部分國人在商業領域的文化自卑感結合,足以對塑造中國本土奢侈品構成毀滅性打擊。
 
在此背景下,不少完成原始積累的中國商人開始抄另外一條近道——並購。目前,歐洲市場大約有500個奢侈品牌商待價而沽。但背后風險顯而易見:面對巨大的文化、管理、制度障礙,如何真正消化仍是難題。
 
世界上成功的奢侈品品牌的核心價值不是其高昂的售價,而是歷史和文化。比如中國人最迷戀的LV有個著名的理念——旅行的藝術,經過154年的孕育,已成為法國上流社會時尚和生活方式的風向標。
 
中國擁有漫長的文明史,但真正的現代商業文明卻僅有改革開放后的34年。因此,要想孕育真正的奢侈品牌還需要時間,在全球化年代將東方文化的精髓注入中國制造。為此,企業需要耐得住寂寞、擺脫掙快錢的急功近利運營模式,培育創新創意能力,進行全方位產品渠道品牌創新,完成整體形象升級。更重要的是,整個社會當為此營造一個更加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體系,為中國創造鋪就寬闊跑道。
 
中國人瞧不起自己創造的奢侈品的年代該終結了——背后是對面臨升級轉型使命的國貨當自強的深沉期盼。石述思
 
(責任編輯:鄒雅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