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4日  星期日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走近林毅夫:學者與官員角色轉換帶來何樣體驗【5】

2012年06月24日11:45    來源:中央電視台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在世行的討論中,有一些人認為這個只是一個短暫的危機,而林毅夫則指出它的影響會非常深遠,因為很多學者的研究都是根據過去的經驗,從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世界上出現了金融危機,一般是三個季度,最長到七個季度。但是這一場危機跟過去的危機在本質上是有差異的。而且在危機之前有將近7、8年的時間,在國際經濟一片繁榮。而繁榮的背后有很多泡沫的成份。 

現在泡沫破滅了,需求突然下降,產能過剩,過去這種情形發生在一個國家,可以靠這個國家的貨幣貶值,靠外需拉動來度過危機。而這次是發達國家同時產生這種現象,這是全球的現象,這就決定了這場危機的的影響會持久而深遠。

事實証明,這場金融危機也給實體經濟帶來了嚴寒,並且蔓延到了世界經濟的各個角落。2009年,針對於嚴重的金融危機,林毅夫提出了自己的解決設想——新馬歇爾計劃。他提出,由美國、歐元區、日本和中國這樣的“高儲蓄國”和石油出口國應該在未來5年中向低收入國家投資2萬億美元,主要投資於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的“瓶頸”項目和綠色經濟。來幫助世界經濟恢復。

林毅夫認為,除了必要的對弱勢群體的保護之外,還必須有積極的財政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來啟動需求,啟動投資,利用積極財產政策來解決經濟增長過程當中的這種瓶頸的問題。但是這項建議並沒有在政界和學術界引起廣泛的反響,甚至還有人之初,這項計劃過於理想主義。

令林毅夫比較高興的是,經過這些年四年,越來越多人贊成這個看法。國際上有不少學者做同樣的呼吁,也有不少發展中國家在推動。最近提出的南南銀行,或者是金磚四國的銀行,就想動員更多的資金來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同時作為改善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潛力,作為解決國際金融危機的出路的看法,獲得了越來越多人的贊同。林毅夫也相信,這個計劃總有一天會實現。

林毅夫是中國經濟學界的傳奇人物,27歲時,他瞞著家人,孤身一人游過兩千多米的台灣海峽,尋求經邦濟世的人生理想﹔改革開放后,他放棄留在國外工作的機會,成為第一位學成歸國的留美經濟學博士。2010年,林毅夫當選為英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是中國離諾貝爾經濟學獎最近的學者。從泅渡海峽,留學歸國,再到履職世行,林毅夫用自己的方式,實踐著經濟學家的理想和追求。

33年前,27歲的林毅夫離開了父母,離開了正懷有第二個孩子的妻子陳雲英和三歲的孩子,在沒有與家人告別的情況下,泅渡海峽,隻身來到大陸。他成為世界銀行副行長,成為中國離諾貝爾獎最近的經濟學家。然而,30多年來,他始終未能再回到台灣。

1979年,林毅夫剛來到大陸,他站在都江堰的懸崖峭壁上,看著江水浩蕩的游過,那已經是流了2300多年的水。2300多年做的事到今天還在惠及四川平原上面的百姓,這對林毅夫有很大的觸動,他覺得每個人,應該在有可能的時候做同樣的追求。

對於未來,林毅夫還有很多的計劃和想法,教學和著書,是他現在最想專心做好的事。

在世行這幾年,林毅夫想了很多,也看了很多,現在他希望希望能夠有時間把這些想法好好整理出來,他的《結構經濟學》已經在今年年初出版,與此同時,9月份就要開學,所以自己也應該把課備好。

四年前,林老師赴任林行長,四年后,林行長回歸林老師,林毅夫完成了一個輪回。在這段身份轉換中,林毅夫的理想和目標始終沒變。他的思考,他的經歷,他傳奇般的人生實際上在書寫著八個字:經世濟民,家國情懷。這不僅是一個經濟學家的原點,同樣也是經濟的原點。經濟發展,根本目的不是為了賺錢,不是為了更多地佔有資源,不是為了對抗和博弈,不是為了造就漂亮的統計數據,而是為了提升社會整體福祉,為更多的人創造更幸福的生活。一個經濟學家需要有良知才能稱其為優秀,一個經濟體也需要有擔當才能稱其為杰出。(主編:庄嚴 編導:張碩 攝像:毛雲李 陳艷波)

(責任編輯:張東偉)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