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5日  星期三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英國《自然》雜志緣何道歉

2012年08月15日10:23    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美國《僑報》日前發表評論說,英國《自然》雜志迫於幾千華人學者共同施加的壓力選擇道歉,不能不說是一種勝利。中國國力上升為話語權的爭取提供了物質保障,而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是其最核心的要素,全球華人廣泛的認同也正是民族影響力提升的關鍵所在。
 
文章摘編如下:
 
近日,英國《自然》雜志發表聲明,承認其質疑葉詩文的報道有刻意“抹黑”的嫌疑,並向讀者和葉詩文本人道歉。聲明針對的是該雜志在8月1日發布的一篇文章,文章對葉詩文在奧運會賽場上取得的優秀成績提出質疑,影射葉詩文可能在比賽中服用藥物。該文發表后很快遭到海內外華人學者的廣泛抗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留學生王立銘發起幾千人聯名抵制《自然》雜志,而這也直接導致了《自然》道歉。
 
實際上,眾多針對《自然》的質疑不僅僅是來自於其科學精神以及公正性,更重要的是其對於中國人的偏見,該雜志在其他國家運動員取得驚人成績時“銷聲”,卻在缺乏科學根據的情況下質疑中國運動員,正如海歸學者饒毅所說:“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能接受合理與平衡的批評,但是我們對缺依據、有偏見的批評還很敏感。”
 
相比網民的質疑,簽名的海外華人學者們承擔著巨大的風險,因為《自然》雜志在學術領域有著權威的地位。發起聯名抗議的王立銘也表示,《自然》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杰出的科學期刊之一,包括他在內的許多科學家選擇在這份期刊上發表自己最好的成果。如果雜志社主編們仰仗自己的強勢地位無視批評,堅持自己的言論,那麼對於很多中國學者的學術前程將是一個重大的打擊。但最終《自然》雜志迫於幾千華人學者共同施加的壓力選擇道歉,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勝利。
 
眾多海外華人因反感民族偏見而凝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而實際上,長久以來他們所做的遠不止如此。遠至抗日救亡,近則汶川地震,每次當民族災難降臨的時候,都可以看到世界各地海外華人的身影。連接他們的正是共同的血脈和文化的認同,這種認同感不會因為身處他鄉而有所改變,盡管他們可能有著不同的國籍,但是在華人遇到困難時他們用行動讓人們真正懂得了什麼叫“血濃於水”。
 
華人科學家的一致行動,也在無形中拓展華人群體在全球范圍內的話語權。中國國力上升為話語權的爭取提供了物質保障,而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是其核心要素,全球華人廣泛的認同也正是民族影響力提升的關鍵所在。
 
(責任編輯:致遠)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