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0日  星期五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中華復興要靠民族精神支撐

葉小文 

2012年08月10日08:46    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河北省涿鹿縣開發黃帝炎帝蚩尤的“中華三祖文化”,值得關注和支持。

考古學家說,“看一百年的中國到上海,看一千年的中國到北京,看兩千年的中國到西安,看五千年的中國到涿鹿”。考古看的總比常人更遠。我們為什麼要“看五千年”,要去探討那麼遙遠,其中既有眾說紛紜的史料考証、也有種種神話傳說的“三祖文化”?

“三祖文化”關聯著中華文化的根脈。“歷史上與中國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或已轉易,或失其獨立自主之民族生命。唯中國能以其自創之文化永其獨立之民族生命,至於今日巋然獨存。”(梁漱溟語)文化是民族的根,無論歷史多麼遙遠、歲月如何蹉跎,無論社會怎麼變革、如何轉型,都不能刨了根、丟了魂,都必須把根留住,根深才能葉茂。

我們不妨以土耳其的教訓為鑒。這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有過奧斯曼帝國輝煌的大國,本屬伊斯蘭文明,但在現代轉型中卻以最大的決心徹底與伊斯蘭文明斷絕關系,力圖成為西方文明的一分子。結果如何?不管土耳其如何努力,西方從來都沒有把土耳其看成是“西方國家”。

亨廷頓指出,這種不願意認同自己原有文明屬性,而又無法被它想加入的另一文明所接受的自取其辱狀態,必然會在全民族形成一種在文明上精神上無所歸宿的極端沮喪感。而縱覽一部世界史,一個民族的崛起或復興,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復興和民族精神的崛起為先導。一個民族的衰落或覆滅,則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頹廢和民族精神的萎靡為先兆。

文化是精神的載體,精神是民族的靈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在現代化的艱難進程中實現,現代化則要靠民族精神的堅實支撐和強力推動。文化常積澱於傳統之中,傳統是民族的本。時代精神強調時代的理性認同,而民族精神卻立足於民族的情感認同。

民族認同不是邏輯推理或理性構造的結果,而是民族傳統中長期的歷史和文化積澱的產物。現代化呼喚時代精神,民族復興呼喚民族精神。時代精神要在全民族中張揚,民族精神就要從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澱中重新鑄造。

還因為,詮釋和弘揚“中華三祖文化”,不是“發思古之幽情”,不是“搬出祖先來說事”,而是為了今天。以古鑒今,提醒大家在繁忙浮躁的當下,尋尋根,定定神,穩住腳步安住魂。

無論怎麼搞現代化,都不可忘記,我們中國人對萬物和人生本源的基本看法是“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基本信念是“敬天法祖”,報本答願的方式是“祭天祭祖”。

這裡說的“天”,是指自然界,指文化傳承,並非鬼神。人不應敬畏鬼神,但不能沒有敬畏之心。宗教的原理是敬畏神,三祖文化的原理是敬畏人——敬畏祖先、敬畏始祖,“家有近祖,族有宗祖,慎終追遠,直至始祖”。

如果說金錢、利益可以洗刷和消解人倫道德,誘使民德“變薄”,那麼,“慎終追遠則民德歸厚矣”。

青史千秋三始祖,神州源自一條龍。同根同源的中華民族,通過“慎終追遠”,有助於把根留住,根深葉茂,積德厚德,開創民德歸厚、厚德載物、厚德載市場經濟的新天地。

(作者為本報特約評論員、中華文化學院副院長)

(責任編輯:張東偉)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