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6日  星期一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理性看待國民教育

王 昭 

2012年08月06日14:50    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這些天,是否應該推行德育和國民教育科在香港吵得很熱鬧,首富李嘉誠也被媒體要求談看法。他強調,中國人要愛自己的國家,也透露會自編有關教材,定期教導孫輩。李嘉誠表態明確:香港年輕人應該知道自己是中國人,並且熱愛這個國家。這正是國民教育的初衷。

缺乏明確的國家認同和文化歸屬感,青年人無法真誠地參與社會決策的討論與推進,現代國家也不可能健康地發展,這早就是公共的認知。因此,類似的教育歐美各國皆有推行,只是形式不同而已。日本和美國專門開設國民教育課程﹔歐洲國家則化整為零,把國民教育融入其他學科之中。

在香港,推行國民教育遇到一些挑戰。有多項調查顯示,香港青年對國情的認知並不理想。例如,回歸15年后,比例不低的青年人仍然不知道“五四”精神的代表,也有人不知道國家主席姓甚名誰。特區政府推出道德和國民教育專科,正是為了彌補國情認知的缺失,幫助年輕人適應時代的變遷。這樣的出發點原本不該引來質疑,或是被說成“洗腦”。

香港是言論開放、信息自由的社會,學生們接收訊息的渠道多元,要教師們協助“洗腦”也是不可能的。教材由各校自行編列,教師們自己搜集教材、設計教學過程和學習模式。全港有二三千個老師,要成就“洗腦”,逐一控制他們的教學方法和內容,難以想象。

無論被吵得如何沸沸揚揚,回到國民教育初衷,人們便不難理智起來。年輕人了解並認同國家,才能正確理解國家政策,擺正位置,抓住機遇。為了年輕人的未來,現在的努力沒有錯。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2年08月06日   第 05 版)

(責任編輯:張東偉)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