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6日  星期四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美中中東合作應堅持建設性

田文林 

2012年08月16日08:49    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8月14日,首輪美中中東對話在北京舉行,討論中東事態發展及兩國在應對地區和全球性挑戰中如何促進合作的問題。

美中一起專門探討中東問題十分罕見。冷戰結束以來,美國一直將中東視為禁臠,不願其他外部大國染指,尤其戒備中國。而中國雖將中東視為“大周邊”,但在外交議程中遠排不到靠前位置。這次美中中東對話顯然是新生事物。

據報道,這次對話是今年5月中美第四輪戰略與經濟對話達成的成果之一。但從根本上說,這是中國、美國、中東三角關系中力量組合和形勢變遷使然。

首先,美國正在中東戰略收縮,獨木難撐之下,不得不借助地區盟友和外部大國。中國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和新興經濟大國,在中東政治經濟影響力不斷擴大,在敘利亞問題等熱點問題中發揮重要而獨特作用。此種背景下,美國要繼續管控中東,解決中東熱點,越來越離不開與中國合作。

其次,盡管中美在中東有矛盾,但也有共同利益。如雙方作為主要能源消費國,都希望中東能源能夠穩定,雙方在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反對恐怖主義等方面也有共識。

第三,2011年中東劇變以來,中東進入前所未有的政治動蕩期,外溢效應明顯。所有這些,單靠中東自身力量似乎很難解決,需要借助外部力量。

基於上述三點,美中中東對話看似突兀,實則情理之中。對話總比對抗強,中美通過加強對話和溝通,相信對更好解決中東問題有利。

好事做好不容易,對話要取得切實成果,需要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堅持建設性態度。這些年來,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大國出於自身利益考慮,“拉一派,打一派”,甚至直接武力干涉,人為加劇中東熱點升溫。尤其美國,其在中東政策的若干利益訴求,如確保以色列安全、防止地區性大國崛起等,本身就帶有霸權主義色彩。基於這種立場的外部干涉,對中東穩定不是一種建設性力量。

相比之下,中國在中東事務中更多是就事論事,公平公正,尤其反對武力干涉中東事務,扮演著建設性角色。在中東問題上,需要做出更多改變的是美國,而不是中國。唯有如此,才真正有助於推動中東地區的穩定與發展。

二是應避免將中東問題當作中美G2(兩國集團)模式試驗場。幾年前美國學者提出中美G2概念。但中國發展水平、實際能力和外交理念與美國差異甚大,人為拔高中美關系乃至渲染“中美共治”,不僅不符合實際,而且容易疏遠中國與發展中國家關系。當前,美國在中東影響雖大,但名聲並不好﹔中國在中東影響有限,但口碑要好得多。盡管美國鼓勵中國扮演積極角色,中國不會沾沾自喜,更不會將中東搞成“中美共治”試驗田。

三是既要有所作為,又要量力而行。中東問題復雜性超出想象。盡管任何有一定雄心和實力的國家都有機會介入中東,但高調介入中東在博得陣陣喝彩同時,也會引發幾乎同等的質疑和抵觸,很容易陷入顧此失彼的境地。就此而言,中東既是大國的勢力競技場,也是埋葬霸權野心的墳墓。

美國在中東十年反恐,已經吃過大虧。中國涉足中東事務還處在“新手上路”階段,因此對中東事務,中國很明白:既要有所作為,更會量力而行。

(作者為本報特約評論員、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張東偉)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