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9日  星期日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鮮紅的長江水真是河沙所致?

2012年09月09日11:12    來源:《北京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9月6日,在朝天門碼頭長江邊上,不少游客發現江水居然呈比較明顯的紅色。環保部門推測,這可能是上游因汛期帶來的河沙所致。當日下午,渝中區環保局和巴南區環保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轄區內的江水確實比往日紅了不少,但經排查,均未發現沿岸有違規排污行為,初步推測應是上游汛期帶來的河沙導致。
 
原本在黃河才有可能出現的河水渾濁、發紅現象,竟然在長江上游河段也出現了,這是一個值得警惕的環保信號。對此現象,當地環保部門推測稱“可能是上游因汛期帶來的河沙所致”,這個理由有些牽強。一者,檢查沒有發現違規排污未必就沒有企業違法違規排污,排污企業逃避檢查的能力有目共睹﹔二者,先行排污造成污染,然后再停止排污完全可以做到。當地“馬后炮”式的檢查排查,並不能說明企業向長江排污現象不嚴重。尤其是,在沒有相關科學根據和確切的數據之下,第一時間將“長江水變鮮紅”推脫給“上游汛期的河沙”也是一個並不怎麼負責任的做法。
 
事實上,長江水體污染現象近年來呈加劇趨勢,根據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最新數據,僅2010年一年長江排污量就高達339億噸。部分河段水質富營養化,以及長江干流僅有86%河段水質優於或符合國家地表水三類水標准就是証明。在沿江經濟發展的同時,一些企業大量興建,長江已不堪重負,同樣影響巨大的是長江內生存繁殖的水生物及魚類。在80年代漁民可以隨意下網就撈到魚的場景幾乎已經不存在了,面對日益惡化的水體不僅漁民欲哭無淚,珍稀魚類亦岌岌可危。以我國長江中獨有的江豚為例,研究結果表明,長江江豚的種群數量已由80年代的約2700頭減少到目前的不足2000頭,其中有效種群數量隻有1000頭左右。
 
一方面是水體水質污染的現實,另一方面是當地環保部門回避污染將“鮮紅江水”推諉給“汛期河沙”,公眾會選擇更相信哪一個不言自明。當然,長江水變紅真正的根源何在?也或確實有上游汛期原因,然而,無論如何也是與污染加重后長江水質自我淨化能力越來越差脫不了干系。如果水體水質是健康的,其抵御外界不良影響的能力就強、自我修復能力就強,如果水體水質本身就處在一個危險的邊緣,小小的“風吹草動”就有“強烈反映”也就是必然的了。譬如:近年來一些內地湖泊頻繁發生的藍藻現象,沿海地帶日益高發的赤潮現象,無一不是生態破壞不堪重負后頻頻向人類發出的警鐘。
 
將長江水變鮮紅的原因第一時間推給“汛期河沙”,對於當地環保部門而言是一個最好的理由,也是一個卸責的方式。然而,讓河沙來“背”環保的“黑鍋”,無助於真正引起環保部門警省,對於長江環境保護也不是什麼好事。官方“報喜不報憂”的心態之下,延誤的只是寶貴的治理污染的時機。畢曉哲(河北 職員)
 
(責任編輯:鄒雅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