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5日  星期三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中非油氣合作方式不可詆毀

徐小杰 

2012年09月05日08:37    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近日,尼日爾總統優素福高度評價尼中兩國石油合作。他說,中國幫助尼成為石油生產國,油品不僅滿足本國,還部分出口,對尼經濟發展產生顯著推動作用。
 
優素福的看法,代表了非洲人民的主流觀點。然而,近幾年來,西方勢力阻擊中非油氣合作似乎從未中斷。過去他們指責所謂的“新殖民主義”,聲稱中非合作不可持續,而新近則詆毀中國隻顧自身經濟利益獲取資源,而不顧非洲社會、政治、環境發展。
 
筆者認為,此類詆毀和指責既不符合中非油氣合作的實際,也無視西方公司自身的行為,更談不上理解中非油氣合作中的中國方式和東方智慧。
 
過去16年,中國在非洲獲取油氣資源是在互利雙贏的前提下,以規范的合同和一體化開發模式來實現的,尊重了非洲資源國的發展利益和戰略,達到雙贏互利、共同發展的效果。
 
中非油氣合作注重一體化開發。1996年中國石油集團通過公開招標進入蘇丹,拉開中非油氣合作大幕。1996年到1999年,以中國石油集團為作業者的國際財團幫助蘇丹迅速開發油氣資源,建立了服務於國內外市場需求的、上中下游一體化的石油工業體系,產生了巨大的政治經濟利益。
 
一體化投資合作方式,使蘇丹人民不僅親眼看到地下的油氣資源如何變為國民財富,石油淨進口國如何轉變為石油出口國,而且體驗和享受到了這一合作方式帶來的經濟實力與巨大效益和實惠。
 
這種不同於西方公司的做法,符合資源國切身利益和訴求,切實體現了雙贏互利的效果,在非洲地區被廣泛接受。
 
中非油氣合作關注基礎設施投入。中國公司注重與油氣田相關的和社會的基礎設施建設,為資源國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而西方石油公司由於自身體制局限和股東利益最大化的原則,除了資源開發外,難以開展綜合一體化的開發,也難以考慮資源國基礎設施的投資。
 
西方石油公司進入非洲油氣領域具有70多年的歷史,西方石油公司在非洲從事油氣生產長達50多年。西方公司的投資合作除了從非洲攫取大量的資源財富外,並沒有使非洲資源國走出“資源詛咒”的怪圈。最典型的是,殼牌公司在尼日利亞三角洲地區50多年的石油資源開發中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而該地區的居民依然生活在“石器時代”。
 
此外,西方公司單純的出口目標不免殖民色彩。直接在非洲國家從事勘探開發並非西方公司最終目的,修建管道直接輸出廉價的石油才是目的。縱觀西方石油公司在非洲油氣領域的投資過程,他們首先圍繞非洲臨海國家進行,這樣做的目的是便於將獲取的資源直接投放國際市場,實現利益最大化。而現在進入內陸國家的石油公司,必先修建出口管道才能一體化開發。
 
綜上所述,面對非洲過去難以持續的發展方式,中國企業的一體化經營和綜合優勢運作有利於非洲國家建立可持續的發展模式。這樣的合作思維和合作方式有助於破解非洲的“資源詛咒”和“投資陷阱”,以實際成果回擊了西方的無端指責。當然,面對當今新的中非合作環境,“中國方式”也需進一步延伸和發展,向非洲和國際社會展示中非合作中的東方智慧和中國公司對非洲可持續發展的貢獻。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張東偉)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