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8日  星期五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月餅券"紙上談餅","空賺經濟"誰受益?【2】

2012年09月28日10:25    來源:新華網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黃牛”在人民廣場和徐家匯兩大商圈的街頭回收和兜售月餅券(9月21日攝,拼版照片)。 新華社記者 裴鑫 攝

月餅券“超發” 滋生灰色利益鏈

誰在回收“黃牛”手裡的月餅券?消費者也許不會想到,中秋節前“轟轟烈烈”的月餅券倒賣、回收市場背后,真正的“推手”,竟然很可能就是這些月餅券的“始作俑者”。

記者了解到,市面上月餅券的銷售分為酒店賓館和有直營店的糕餅房兩種渠道。一般來說,酒店賓館由於是季節性銷售月餅,基本不接受“回收”月餅券,在這種“以銷定產”的模式下,很少出現月餅券“超發”現象。

有直營店的知名糕餅房銷售月餅券卻另有乾坤。一位從事月餅銷售多年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知名糕餅店基本上都接受“回購”月餅券,這樣一來,“超發”的月餅券到市面上流通一圈之后回到商家手中,不僅不需要提供實物,還能賺取額外差價。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超發”是行業內多年的“潛規則”,起初是為了應對月餅季結束后產生的大量在保質期卻不得不下架的月餅帶來的庫存壓力,后來就演變成為一種牟利的手段,以至於臨近中秋消費者集中提貨時,有時會出現“有券無貨”的現象。

上海商業經濟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齊曉齋指出,月餅券已成為一種“類期貨產品”,名為月餅買賣,但大多是通過月餅券完成交易,整個過程並不需要實物月餅出現,最終付出真金白銀的,只是需要月餅券的企事業單位和消費者。

如何打破“空賺”怪圈?

然而,“超發”月餅券也並非毫無風險。此前,在武漢、上海等多地就曾發生過多起知名糕點品牌“超發”月餅券遠遠大於其實際產能、消費者上門提貨卻發現“有票無餅”的現象。

中國禮品產業研究院專家張小鵬認為,月餅券實際上並非禮品回收市場的搶手貨,但從廠家、黃牛黨到流通者,各獲其利皆大歡喜,這種怪象值得關注。“月餅券作為一種禮品,供應量遠遠超過實際消費量,實際上生產廠家和商家把月餅券當成一種期貨來炒,這種情況最終會造成資源的浪費。”

經濟學者馬光遠表示,目前市場上的月餅定價普遍虛高,“灰色利益鏈”在各個轉手環節均有利可圖的表象背后,實際上是月餅高額的利潤在支撐。

上海財經大學世博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孫元欣指出,從需求的角度看,“禮品經濟”是催生月餅券市場的根源,送禮需求超越了消費需求,使得禮品券脫離實物,具有了金融屬性。從供給面上看,正是由於看到禮品券有利可圖,酒店、賓館、餐廳等本來和月餅券並無關系的廠商、企業也開始發券,“黃牛”從中獲利,“空賺經濟”的泡沫就做大了。

上海商學院流通經濟學院院長周勇等專家認為,應規范流通規則,打擊“黃牛”的惡性炒作等,理順市場秩序。對於發行提貨券的公司,應向監管機構支付一定比例的押金防范風險,一旦企業因經營風險出現問題,可以相應補償。(“新華視點”記者周蕊、陳愛平、陸文軍、楊毅沉、涂銘)

(責任編輯:王昕)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