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3日  星期三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新華時評:讓景區不再受垃圾困擾

2012年10月03日09:00    來源:新華網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新華網北京10月2日電(記者白靖利、黃冠)中秋過后,三亞3公裡海灘散布50噸垃圾﹔國慶一日,天安門地區掃出近8噸垃圾﹔高速公路擁堵過程中,隨手扔的垃圾滿天飛……在節假日,游客亂扔垃圾的陋習集中現身,促人三思。

假日出游過程中亂扔垃圾,是一種不文明的陋習。選擇假日出游的公民,絕大多數是正在向小康生活邁進或者已經過上小康生活的社會中堅力量。他們作為社會中堅力量,絕大多數在家裡是好成員、在社區是好居民、在單位是好職工,為何到了公共場所卻把亂扔垃圾的陋習暴露無遺呢?說到底,還是文明理念未內化為自覺行動。

假日出游過程中亂扔垃圾,表明當前公民素質教育與我國大國地位並不相符。當前,“出國游”已成為一種極為平常的休閑方式。然而,不得不正視的現狀是,中國游客留給國際社會的印象並不太好,中國游客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亂扔垃圾等陋習深受詬病。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每一位中國公民都有責任不斷提升文明素養、摒棄陋習,努力塑造健康、文明、向上的中國人形象。

公民文明素養的提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沒有相應的制度跟進,文明素養的提升往往無法落到實處。小到家庭的垃圾分類,大到公共場合的垃圾處置,需要每位公民的自覺行動。提升公民的文明素養,需要積極引入學校教育、家庭影響和社會評價,形成輿論監督、道德約束、物質激勵等機制,營造“人人有道德、人人守公德”的良好氛圍。

此外,景區亂扔垃圾現象,也不能完全責怪游客,也要考慮景區垃圾桶的配備和放置是否做到了以人為本,是否為游客提供了便捷、多樣的選擇。一些景區垃圾回收、處理投入不足,設施配備不合理、不到位。旅游部門應積極借鑒先進經驗,探索出切實可行的管理辦法。

公共場所是社會文明進步的一面鏡子。無論是游客還是相關機構,都要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共同努力,讓景區不再受垃圾困擾。

(責任編輯:馮慧)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