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8日  星期四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大公報:公正評價中國政治改革

陳群

2012年10月18日14:44    來源:海外網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據《大公報》10月18日評論:

近期不少輿論大力疾呼政改,斷言“政改停滯,裹足不前”、“小則羈絆經濟發展,大則危及中共執政”等等。媒體能坦率公開發表政治主張,是中國民主進步的表現。筆者以為,推進中國政改須有兩個前提:一是公正評價政改,堅持穩步推進﹔二是突破理論誤區,堅持中國特色。前提不清而激越推進,往往事與願違,甚至彎急翻車。

肯定進步事實

中國上層建筑若如上述輿論之評價,何以解釋經濟持續三十年突飛猛進,超越日本躍升世界第二?中國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應基本肯定還是否定?公正評價中國政經關系及政改,須考慮中國傳統文明、西方政治觀念、馬克思主義“三大因素互動”形成的獨特政治生態,須用異於西方的創新尺度。

全國政協常委、原中央黨校副校長李君如接受香港《大公報》專訪指出,“認為中國至今沒有進行政改是一個很大的誤區”,“改革從一開始就是政治改革與經濟改革相結合”,而且是“先有政治改革,才有經濟改革,才有市場經濟。”他還指出,“中國三十多年經濟體制改革之所以取得這麼多成績,就是因為中國政治體制改革一直在保障著、推動著經濟體制改革。”“中國民主政治已經有了很大發展,比如,過去有人講人民代表大會是一個擺設,政治協商會議是一個花瓶。現在‘兩會’已經成為中國貨真價實的民主節日,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中央文獻研究室在《瞭望》發表文章認為,“十年來政改看似波瀾不驚,實則變化巨大”,以詳實數據與事實全面論証了中國政改進展。筆者以為,如何評價政改現狀,關乎今后政改路徑選擇。政改“裹足不前”等斷言不僅偏頗過激,而且會干擾政改進程。

突破理論誤區

一是突破“蘇式馬克思主義”誤區。單一強調“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既非馬克思理論又悖中國實際。恩格斯晚年曾提出“出於論戰需要,我和馬克思過分強調了經濟決定作用”及“決定上層建筑因素是多方面”的“中間理論”。中國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並非“單一突破”關系,而是“綜合互動”關系,這是特色政改的理論依據。二是突破“制度決定一切”誤區。中國足球改制徹底而成績最差﹔乒乓、跳水、體操改制滯后卻世界第一,動輒歸咎“體制問題”是過時的唯制度主義。三是突破“單一普世價值”誤區。普世價值並非西方專利而是多元構成。過激政改主張,潛意識仍以西方大選民主為標准,否則從何得出中國“政體落后”結論?

《學習時報》副編審鄧聿文“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民主”一文指出,胡錦濤“7.23”講話強調以法治推進和保障民主,顯然中共現階段無意推進選舉民主。在社會分化非常嚴重、民眾仇富仇官情緒非常強烈的情況下,大選可能帶來社會混亂甚至災難。被選上台執掌權柄的領導人,極可能是蠱惑人心的極端民粹者,他們可以借民主辦到一切,惟獨沒有真正的民主,“文革”所謂大民主就是極好參照。鄧文還提出,大選民主是否會分裂中國?一些國家阻礙中國崛起手段之一,就是制造中國民族分離勢力,一些民族分裂分子借鼓吹中國實行民主搞分裂。

筆者以為,大選民主確有其長,但當下中國推行之,難免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更何況,近年西方民主政治觀正在發生變化,興起“協商民主”研究熱潮,提出大選民主已不能滿足現代民主要求,因為人們還希望在政府決策、政府施政、政府監督、社會治理上有更多參與權,“協商民主”可以彌補西式民主的先天缺陷。西方剛剛開始理論探討和局部實踐,中國已實踐了半個世紀,堪稱“協商民主”鼻祖。

強化綜合反腐

中國政改呼聲日高,主要原因並非經濟出了大問題,更多是民眾對貪污腐敗、兩極分化等強烈仇恨倒逼出來的緊迫感,還摻雜著敵對勢力的顛覆運作。貪污腐敗單靠政改是除不掉的,要靠綜合手段特別是“德教”等社會改革。馬裡蘭大學教授奧爾森《國家的興起和衰落》一書指出“任何國家隻要長期政治穩定,都會出現特殊利益集團。”美國司法部報告,近20年50個州腐敗案達1.7萬例,17945位聯邦、州官員遭指控(年均897人),腐敗亦很驚人。俄羅斯、印度實行了大選民主,“廉政指數”卻低於中國,說明西式民主並不能消除貪污腐敗。筆者以為,中國政改之路還很長,既要採他山之石,也不能妄自菲薄。堅持中國特色,穩步推進政改,強化綜合反腐,將成為十八大重大政治關切。(作者陳群為資深評論員)

(注:以上評論僅為轉載,並且不代表本網立場。)

(責任編輯:李文慧)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