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9日  星期二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該給全民收藏潑點冷水了

張遠晴 

2012年05月29日10:20    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每當我看到《尋寶》欄目中烏壓壓高舉自家“寶貝”沖鏡頭熱切歡呼的人群,總是五味雜陳。盛世收藏,老百姓有錢投資文化自然是好事,但是這趟子水實在太深,又有多少人能知曉背后涌動的暗流呢?

《尋寶》的成功就是因為趕上了“全民收藏”的熱潮。相比於北京衛視王剛主持的《天下收藏》、廣西衛視馬未都主持的《收藏馬未都》等關在門裡坐而論道的節目,“接地氣”的《尋寶》無疑擁有更龐大的群眾基礎。

據估計,中國的收藏人群多達7000多萬,和股民數大體相當。經歷了幾年“坑爹”的股市,遍體鱗傷的投資者發現了一路飄紅的收藏市場。十幾年前幾千塊的拍品,如今卻能翻漲數倍,甚至數十倍。一夜暴富,還真不是黃粱美夢。

既然帶著投資的目的,大家就更關心手中的寶貝值多少錢。待專家們估價后,有人沮喪,有人欣喜。之前信誓旦旦稱自己如何珍愛這件藏品,到頭來証明只是愛這玩意能換來的票子。

中國人講“談錢傷感情”。很多事情如果最后跟錢計較上了,那這感情算是玩完了。同樣,如果收藏這種賞心樂事的文化活動,到頭來都為了“變現”,那這收藏也算是徹底“變質”了。

收藏界諸多“打眼”、“做局”之所以能屢試不爽,就是抓住了藏家急功近利的心態。看看一些常見的段子就知道了:很多人手中的贗品都有一個傳奇的故事,什麼家裡受窮要變賣傳家寶啦,什麼哪個農民不識貨把文物當貓食盆啦……這些爛得不能再爛的騙術屢屢得手,還不是擊中了買家求利的軟肋?

收藏市場的各色丑聞也無一不因利益而起。天價西漢玉凳出自小作坊,故宮專家集體為假冒“金縷玉衣”打保票,徐悲鴻油畫精品竟是美院學生習作……高端藝術品收藏市場尚且陷阱重重,遑論仿品泛濫的民間收藏市場了。花幾百塊錢請所謂專家開具個鑒定証書,贗品便“驗明正身”,翻個數倍價格出手,甚至堂而皇之進入拍賣行交易。行賄者與貪腐者心照不宣,收藏變成洗錢。摻雜了過多經濟利益的當代收藏市場已經變成一潭深不見底的黑水。

借助全民收藏的狂熱氛圍,各地鑒寶類節目紛紛出爐,最多時超50個,良莠不齊。多數依然熱衷為藏品估價,渲染各色撿漏傳奇、暴富神話,沒能向觀眾嚴肅地指出“收藏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如最近曝出來的河南某鑒寶欄目炒作“干爹送寶”、美女當托的丑聞,足以讓我們憂慮某些鑒寶節目已經失去底線。有些專家在節目裡“王婆賣瓜,自賣自夸”,給自己藏品吆喝,也早不是新聞。如果媒體不能保持獨立清醒,與混亂的收藏市場勾結謀利,那就會讓情況變得更糟。

前段時間,國家文物局表示,將加強對媒體有關文物節目的管理,提倡宣傳普及文物鑒賞知識類節目,限制文物估價類節目,禁止在節目中進行文物交易。

但願這是一個良好的轉機。雖然全民收藏變質為投機有著更為復雜的經濟社會原因,但通過媒體的合理引導,依然可以為此降降溫,讓更多的普通藏家能意識到投資風險,少做一夜暴富的迷夢。

(責任編輯:張東偉)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