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日  星期五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給美國在南海劃一條界線

丁 剛 

2012年06月01日10:11    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第11屆亞洲安全峰會6月1日至3日在新加坡舉行。這個被稱為“香格裡拉對話”的政軍兩界高官會,或許有香格裡拉的“高度”,卻難有世外桃園的寧靜。

本次會議前,美國媒體放風稱,“南海爭端將成為今年對話的重要議題”。更有分析說,美軍高官有意借南海問題向中國發難,並會作出承諾:“面對中國,美國將保護日益感到不安的亞太盟友。”

如此預報,絕非空穴來風。近年來,美國高官與媒體借所謂航行自由問題,有意渲染南海問題,將風平浪靜的南海攪得風起波涌。

南海問題將美國完全隔離在外,不可能。但給美國劃一條清晰界線卻越來越必要了。有了這個界線,方能確保南海的航行安全,才可以有效推動南海問題的和平解決,逐步建立新的亞洲安全格局。

美國在南海有利益,但美國不是南海周邊的國家。美國與區域某些國家建立軍事同盟關系,美國在軍事上支持誰,簽什麼樣的保護協議,中國管不著。但是,南海現在出現的領海爭端,是中國與相關聲索國之間的矛盾,不關美國的事,中國不會允許美國插手。

解決南海問題不需要仲裁者。中國不是強權,從不尋求強權地位,在南海問題上也是如此,中國確信南海問題是可以由相關聲索國通過談判解決的,也隻有通過這樣的途徑,才能確保亞洲的穩定與和平。

南海作為世界最重要的航運線之一,其安全性關系到很多國家的利益。但中國從來沒有把整個南海海域視為領海。南海出現的問題需要聲索國談判解決,外部勢力的介入隻會使矛盾復雜化、沖突尖銳化,尤其是霸權力量的介入,會破壞和平解決的基礎。實際上,亞洲國家之間現存的很多領土或領海爭端就是當年殖民主義者的霸權行徑造成的。

亞洲在尋找新的安全框架,不是要建立一個被領導的機制。亞洲需要的是新的合作模式,而不是重回冷戰的對立。

亞洲的事情,美國有發言權,有參與權,但美國有沒有決定權、主導權,要由亞洲國家說了算。把亞洲未來的安全寄托在一個霸權身上是不可靠的。亞洲安全需要亞洲國家共同維護。

美國必須學會適應這種變化。如何在一個變動的亞洲合作框架中實現權力的穩定轉移,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地位,是對美國的重大考驗。

長期以來,美國雖然不是亞洲國家,卻在亞洲保持著最強大的軍事存在,並且是舊的亞洲安全的主導力量。美國重返亞洲的戰略目的就是要樹旗幟,建規則,分負擔,防中國,在從本區域的發展中最大限度獲益的同時,繼續維持其主導地位。

時代不同了,美國的這一戰略開始呈現矛盾,它與亞洲的發展大勢不完全相符,尤其是它會導致對中國崛起的遏制,最終使區域國家陷入不得不選邊站的困境。因此,在南海問題上給美國劃一條界線,提醒美國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並注意其自身的霸權慣性,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對美國有好處的。

(作者為本報高級編輯)

(責任編輯:張東偉)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