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5日  星期一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被狀元”的烏龍是怎樣發生的?

2012年06月25日15:01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隻要按照高考分數高低選拔學生的升學體系不變,“狀元熱”就將會持續存在。
 
狀元,在能帶來巨大喜悅的同時,也同樣能造成巨大的傷害。林浩然,一個優秀的高三學生,本應為615分的成績感到高興,卻因為一場“被狀元”的烏龍,使自己和家人陷入了憂郁與煩惱。(6月24日《成都商報》)
 
這起事件頗具偶然性:在四川高考成績公布前一天,即22日凌晨,就有媒體“聞訊”趕到林浩然所在學校——富順二中﹔至22日中午,富順二中已有來自各地的多家媒體。富順二中也無奈地將記者請進了學校,與林浩然面對面……可就在這之后4小時,這最終被証實是一次誤傳。
 
這樣的“烏龍”事件當然令當事考生很受傷,同時也再次表明,如果我國的高考制度不改革,“狀元”情結就難以消退。在當前以分數為重要錄取標准的高考制度中,高考科目的最高分獲得者,定然是各中學、社會、家長關注的焦點。
 
雖然大家清楚地知道,“狀元”隻能反映知識教育的一方面“成果”,並不表明這個學生就是最優秀的學生,更不能由此推論今后其就會成為杰出人才。但是,長期以來,對於高校來說,招到“狀元”的多少,體現該校的招生政績﹔對於中學來說,培養出一名“狀元”,將是無限的榮光。這次當事的中學,就已經准備好了慶祝的禮花,對於考生來說,這成為一種重要的“身份”,即便今后泯然眾人,這也是人生中最光彩的一筆。
 
近年來,教育部門和高校已經意識到,炒作“狀元”不利於基礎教育的素質教育,所以,有高校已經宣布不參與爭搶狀元,比如北大和清華就表示,今年兩校都不會發布任何“狀元數據”,並倡導各高校誠信招生、良性競爭。但客觀而言,這很難改變整個社會關注“狀元”的現實。可以說,隻要按照高考分數高低選拔學生的升學體系不變,“狀元熱”就將會持續存在。
 
在美國的大學升學中,是不存在所謂“狀元”的,學術能力評估測試(SAT)的滿分獲得者,不被名校錄取,是很常見的。其原因是,大學對考生實行多元評價,SAT的分數只是其中的一個評價指標,且隻佔25%左右的權重。很顯然,在這種評價體系下,大家不會關注SAT的滿分獲得者,也不會僅僅關注學生的學科知識成績,而會鼓勵學生多元發展。
 
所以,要讓“狀元”熱降溫,要避免“狀元”烏龍事件,根本出路是改革高考制度,按照國家《教育規劃綱要》的精神,推進“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全新考試招生體系的構建。
 
□熊丙奇(學者)
 
(責任編輯:鄒雅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