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1日  星期一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不公布狀元 不如不爭搶狀元

2012年06月11日11:36    來源:《北京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9日,清華大學高考招生工作正式啟動,清華承諾不公布狀元數,而且新生今年將收到新版錄取通知書。
 
每年高考一結束,當時間指向分數公布階段,消費狀元、哄抬狀元便是每年一“景”,其中,名校爭搶狀元尤其是一場大戲,將炒狀元推向高潮。如今,清華承諾不公布狀元數,確實值得贊賞。其實,早在2010年,清華大學招生辦主任孟芊就已表示:“公布狀元錄取的統計明細,是近年來的第一次,我更希望這也是最后一次。”
 
果然是最后一次!但是,不公布狀元數還不算最徹底,不爭搶狀元才更顯誠意,更有導向意義。
 
南科大校長朱清時曾經舉例,數學大師陳省身生前為中科大少年班題詞:不要考100分。要爭這100分,就需要浪費很多時間和資源,相當於土地要施10遍化肥,最后學生的創造力都被磨滅了。香港大學中國事務總監黃依倩說,“高考成績最好的學生不一定就是最好的人才。”確實如此,坊間流傳著“第十名現象”:一些尖子生踏上社會后表現並不突出,而那些成績前十名左右的學生在工作中常有出人意料的優秀表現。比如,諾貝爾獎得主、美國能源部部長朱棣文上學時成績在十名左右徘徊。據統計,自1978年恢復高考至今,我國共誕生了3300多位高考狀元,而中央教育科學研究院的一項調查顯示,這些狀元中少有各行各業出類拔萃的人才。高考狀元≠杰出人才,一再得到驗証。
 
這樣的道理,大學不是不懂,但每年高考錄取時一些名校總是不遺余力地掐尖、爭奪狀元,儼然把爭奪狀元當作了“政績”,導致社會上狀元熱高燒不退。有的考生明明考得不錯,為了當狀元甚至選擇復讀。
 
更耐人尋味的是,不少名校將爭狀元延伸到了自主招生階段,被輿論稱為“提前打響狀元爭奪戰”。如北大推出“校長實名推薦制”,可以通過這一方式提前“預訂”優秀考生,從而在高考之后的“狀元爭奪戰”中佔得先機。而清華稍后推出的“新百年領軍計劃”,表示優秀生獲得比其他自主招生考生更優惠的錄取條件,與北大實行了兩年的“實名推薦制”展開了競爭。
 
不公布狀元,不如不爭搶狀元。如果名校能夠果敢地表示不再爭搶狀元,不僅能夠贏得人們尊重,也許更能給狀元熱真正降溫。秦淮川(江蘇 職員)
 
(責任編輯:鄒雅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