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9日  星期六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中醫藥文化與可持續發展

葉小文

2012年06月09日07:58    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太湖文化論壇中醫藥文化發展高級別會議”在南昌舉行。史載,清初三大名醫之首的中醫學家喻嘉言就生於南昌。他說過,“執方療人,功在一時﹔著書教人,功在萬代。”此會,功在研究中醫藥文化,卻志在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
 
中醫,講求整體、大局觀。縱覽當今大局,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勢不可擋,人類的生活水平和健康福祉普遍提高,但傳統發展模式的深層次矛盾不斷顯現,不協調、不平衡、不可持續性日益突出,氣候變化、環境保護、疾病防控、恐怖威脅、貧富差距、危機沖突等挑戰日趨嚴峻。共建生態文明,拯救人類家園,促進人類自然和諧健康、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世界的共同課題。此會討論中醫藥文化,卻也見微知著,“天人合一”,密切關注著世界的“整體施治”。
 
中醫藥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和與疾病做斗爭中豐富和發展起來的學問。從被譽為“至尊之道”的《黃帝內經》,到“東方醫藥巨典”《本草綱目》﹔從1800年前開始流傳的全身麻醉技術,到遠播四方的針灸治療手段﹔從深奧的臟腑經絡學說,到玄妙的陰陽五行理念,中醫藥歷經幾千年積澱,從歷史深處走來,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中醫藥文化蘊含著整體觀念、辨証施治、大醫精誠的哲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涵養,“和而不同”、“和實生物”的理念,為這朵奇葩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
 
無論中西醫還是其他醫藥文化,都具有其特定價值和自身優勢,都對人類生存與發展做出了貢獻。公元6世紀,中醫藥便傳到日本、中亞、西亞等地區,17世紀被引入歐洲。《本草綱目》在明朝時期已被譯成多種文字。今天,全世界有1/3的人口使用中醫藥,130多個國家和地區銷售中藥,140多個國家和地區使用針灸。各類醫藥文化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造福人類。
 
中西醫各有所長。中醫藥要學習和借鑒西醫藥的擅分析、重實証、求精准、便生產、利普及等諸多優勢,用國際社會容易接受的方式,展示中醫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積極探索走向世界的新途徑。中醫藥文化也要繼續運用其整體、均衡、辨証施治等哲學理念,為人類創新綠色發展提供智慧啟迪。
 
文化,不是空談,就在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之中,包含綠色發展、拯救人類之道。太湖文化論壇,也不尚空談,搭建這個中醫藥文化交流的國際平台,廣邀有識之士來研討切磋,乃一務實之舉。你未必關注中醫藥,卻不能不關切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西方一位智者有言,“人,在發覺診治身體的藥石業已無效時,才能急著找出診治心靈的藥方。”
 
(作者為本報特約評論員、中華文化學院副院長)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2年06月09日   第 01 版)
 
(責任編輯:鄒雅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