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1日  星期一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引進片中文翻譯仍需“信、達、雅”

何勇海 

2012年06月11日10:53    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好萊塢大片《黑衣人3》登陸內地,短短一周票房破億。但坊間議論最多的,不是劇情,而是影片的中文字幕:“難道你就不擔心這路邊攤兒上的東西用了地溝油或瘦肉精?”“你這可真的太坑爹了吧!”“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你是穿越劇看多了吧?”……這些高度中國化的中文字幕,讓喜歡者覺得是亮點,不喜歡者則抱怨不倫不類。

引進片的中文字幕往老外嘴裡硬塞國產熱詞、潮語,《黑衣人3》不是首例。此前,“腦殘”、“我是來打醬油的”、“神馬都是浮雲”等網絡流行語,已在一些引進片裡時有所聞。現在,引進片中文字幕“口語化”、“中國化”現象越來越嚴重,《黑衣人3》的中文字幕用了大量流行詞和古詩詞,被網友評論為“幾乎拋開原版,原創了一遍台詞”。

在筆者看來,讓引進片裡的老外噴出“國產潮語”,隻可偶爾為之。偶爾為之且混搭得恰到好處,或許能給影片增加不少新鮮感,加強其趣味性和親和力,觀眾往往會心一笑而樂於接受。過去,曾有一些引進片為忠實於原片,盡量採取直譯,結果成了“硬譯”、“死譯”,中文字幕因而不太通俗易懂,快速瀏覽起來比較費勁。如今,引進片多採取意譯,追求通俗化、口語化,活用網絡熱詞,這是對傳統的影片譯制觀念的顛覆和革新。

但這種顛覆,不能矯枉過正,不能一味為了“接地氣”,而給引進片主人公硬塞“潮語”和古詩詞。譯制片在總體上是不能脫離原片語境的,而“潮語”和古詩詞有我們強烈的本土特征和使用語境,在引進片中使用過於泛濫,出現頻率過高,就會讓譯制片脫離原片語境,使整部影片“串味”,喪失原作本來的神韻,觀眾也會“出戲”,其審美情趣受到傷害。正如網友所言,如果引進片達到“字幕一出,神馬都是浮雲”的喧賓奪主程度,這種本土化的譯制就不是譯制,而是“惡搞”了。

比如《黑衣人3》,“國產潮語”被譯制者發揮得無所不用其極,真可謂玩到“潮爆”,“神來之筆”到處都是:除了“傷不起”、“坑爹”、“地溝油”、“瘦肉精”、“HOLD住”、“很二”、“太雞凍了”、“3Q”、“我聽8懂”等,還有諸如“一失足成千古恨”、“各家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等俗語和詩詞,小沈陽和趙本山的經典台詞“這個可以有、這個真沒有”也加進去了……如此“炫技”,難怪會被觀眾指斥為“感覺就好像在一場交響音樂會上聽到了流行樂”,顯得不倫不類。

其實,在引進片中植入“國產潮語”和古典詩詞,是一門技術活兒。有些流行語和古典詩詞不適合做台詞,有些引進片也不合適植入“國產潮語”,不能玩中外語言的“混搭”。正如語言專家所言,“不要為了通順而犧牲忠實,不要為了自high而罔顧受眾”。清末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和教育家嚴復曾提出“譯事三難”:信、達、雅,“信”既包括對原文思想內容的忠實,也包括對原作風格神韻的忠實﹔“達”即“達旨”,是在通順的前提下表現原文主旨﹔“雅”即不能俗不可耐。引進片的譯制者至今仍應以此為訓。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2年06月11日   第 07 版)

(責任編輯:張東偉)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