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8日  星期五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一道獨特文化風景線

陳振凱

2012年06月08日15:29    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高考憶,最憶是作文。”倘若白居易生在當世,用“憶江南”詞牌套詞時,八成會有這麼一句。
 
自小到大,中國人身經百考,哪場考試印象最深,首推高考﹔數百道高考題中,哪一道能記一輩子,一定是作文。
 
高考能影響人的命運,而60分分值(有的為70分)的作文能否寫好,則常常決定了高考。一篇《赤兔之死》,讓南京理科生蔣昕捷為人熟知﹔綿陽人黃蛉總分雖沒到四川省三本線,卻因幾百字甲骨文作文,最終被川大曲線特招。
 
高考作文是一撥人的集體記憶。
 
曾有很多年,全國幾百萬考生,在每年夏天(極個別為冬天)的同一個上午,同寫一道作文題。那道題,也就成了幾百萬人的專屬記憶。多少年后,無數的知青,仍能想起1977年“雪花那個飄”的冬天,寫了《我在這戰斗的一年裡》。這記憶與青春、與命運、與年代有關,讓人激動,讓人憂傷。
 
隨著部分省份開始單獨出題,高考作文還有了地域性。說出曾做過的高考作文題,就能大致猜出年齡和省份。如果你當年考的是“雕刻心中的天使”,那你是廣東人,2006年高考,今年大概24歲。
 
高考作文在無聲中折射時代漸變。
 
近日,一條名叫“那些年,我們一起寫過的高考作文(1952-2011)”的長微博網上熱傳。“寫一個你所熟悉的革命干部”,這樣的作文題,出現在1953年。“給越南人民的一封信”,曾讓1965年的考生頭疼。
 
到了2001年,“誠信”這一備受社會關注的話題,成了高考作文題。今年的高考作文中,廣東卷的“如果可以選擇出生的時代與地點”,就被網友解讀為對當下“穿越劇”流行的呼應。
 
高考作文是中國每年一次的文化盛事。近千萬考生,每人身后都有一個或幾個家庭關注,數千萬人,直接和高考挂鉤。
 
遠不止這些人會關注高考作文。
 
主持人崔永元,1981年參加的高考。今年6月7日,他瞄准廣東高考作文題,寫微博打趣:“如果可以選擇,我願意活在清末……如果運氣好生活在武昌城,就不用考試了,因為,監考老師起義了。”
 
不隻小崔,微博上,數十萬人參與“我寫高考作文”的活動。不出意外,8日出版的報紙上,將有大量的名人或非名人,不甘於“坐在路邊鼓掌”,也會嘗試寫高考作文……
 
重寫高考作文,或出於職業,或出於好玩兒,但更多,是出於對那段時光的回憶。
 
高考作文,如此深刻而又無縫地嵌入到了我們的生活和記憶,成了一道不可或缺的文化風景線。
 
“高考憶,最憶是作文。”當年,你考的作文題是什麼呢?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2年06月08日   第 05 版)
 
(責任編輯:鄒雅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