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1日  星期一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全民看《心術》,看到了什麼?

苗春 

2012年06月11日10:55    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心術》海報

反映醫患關系以及醫護人員現狀的電視連續劇《心術》,從5月初在各大地方衛視播出后,收視一片飄紅,目前又在中央8套播出,依然吸引了眾多觀眾,媒體上各種評論熱火朝天連篇累牘,尤其是上海《文匯報》、《解放日報》、《東方網》等。總體看來,對該劇的評價呈現出褒貶不一、兩極分化的態勢。

直面現實還是粉飾現實?

當下,看病難和緊張的醫患關系幾乎可以說是最被全民關注的話題,《心術》在題材上佔盡先機。而且,由於出品方在前期宣傳上大張旗鼓地聲稱編劇六六“臥底”醫院,演員海清在醫院實習,並各有親身住院或陪護病人的經歷,抬高了觀眾對其短兵相接地反映現實的預期。何況編劇六六近年來連續創作出反映年輕人住房問題的《蝸居》、反映當代婆媳關系問題的《雙面膠》等,引領電視劇創作風潮,引發全社會普遍共鳴,所以,觀眾普遍以久旱逢甘霖一般的心情,期待《心術》直面當下現實,給予真實、犀利甚至赤裸裸的表現。

但是,正像一些媒體所說的,“如果觀眾企圖通過此劇看到對醫療黑幕的撻伐,宣泄其郁積的不滿,那他們恐怕都不得不失望了”。有文章認為,劇中的確觸及醫生收紅包、醫藥代表在醫院出沒、“醫鬧”擾亂醫院秩序乃至器官移植與來源等問題,但“《心術》對這些問題的呈現,與平日的新聞報道、與我們的親身經歷有很大不同”。相當一部分觀眾認為,“《心術》是站在醫生立場而不是患者立場說話,醫生形象太完美,而患者則顯得太無理”。以至於劇中的演員韓雨芹也認為,“《心術》有百分之七八十的視角都是站在醫生的立場,剩下百分之二三十是站在患者這邊的。”六六曾經表示,自己沒有站在醫生或者患者的任何一方,只是希望為化解現實中醫患矛盾的堅冰提供一點溫暖。相當多的評論也認為,這部劇想做的,其實是表現醫生的工作生活狀態,破除其在大眾眼中的神秘感,從而促成“不同群體間的和解”。也許,這已經超出了一部電視劇的功能。

演的是治病救人還是“醫生護士搞對象”?

《心術》實際上有兩條線,即醫患之間的故事線和醫護人員的感情故事線,大多數觀眾認為,《心術》打的是前者的牌,實際上卻是靠后者吸引觀眾。

美國、日本和我國香港地區都曾經拍出過經典醫療劇,並在中國內地產生廣泛影響,如美國的《急診室的故事》、《豪斯醫生》和《實習醫生格蕾》,日本的《白色巨塔》、《仁醫》、《醫龍》,中國香港的《妙手仁心》等,不但收視率可觀,在匯聚生死的沖突、展現醫療倫理、發掘人性善惡甚至進行醫學科普方面,都令人稱嘆。而我國在醫療劇方面一直鮮有佳作。近年來僅有謝君豪主演的《醫者仁心》和王志文等主演的《感動生命》曾受到肯定,但也明顯地克隆港劇、美劇,而人物、情節依然有些僵化,缺乏醫療常識,受到詬病。此次《心術》無疑在醫療劇創作方面前進了一步,其靠醫者的個人情感線吸引觀眾,也在情理之中。考慮到該劇導演楊陽當年執導《牽手》時對當代人愛情婚姻的“劃時代”的高級處理手段,編劇六六對婚姻愛情中人的心理和情感糾葛的“神仙級”把握,該劇憑借愛情劇、偶像劇吸引大眾,順理成章。隻不過,熟男魅力十足的吳秀波飾演的風流瀟洒的霍思邈大夫,精明可愛的平民“媳婦”海清飾演的剩女護士美小護,冉冉上升的女星韓雨芹飾演的青春靚麗的女演員黃菁菁,荒誕“一夜情”的當事者劉娟,他們之間多角的感情糾葛未免過於復雜糾結。

有位網友的評論十分精彩:“如果說作為一部國際通行的醫療劇,《心術》隻能打4分,但作為一部國產偶像劇,它絕對能打9分。”網友認為,“那些曾以為自己拍的是偶像劇的導演們真的該認真組團觀摩一下吳秀波和海清的愛情戲……你絕不能否認,全劇幾乎所有精彩的段落都出自這二人的對手戲。”不過,這位網友也同時諷刺《心術》:“《白色巨塔》有力透紙背的現實鞭撻,《心術》有醫生和護士搞對象﹔《醫龍》有聳人聽聞的驚天黑幕,《心術》有醫生和護士搞對象﹔同期播出的韓劇《Brain》有華麗麗的技術流,《心術》還是有醫生和護士搞對象……”

有“行業”沒有“劇”,有“心”卻無“術”?

一些評論認為,與美國、日本醫療劇相比明顯差距的是,《心術》隻見醫療這個行業,不見“劇”,為了業界整體形象完美,看不到任何敗類。更加廣被詬病的,是其中的醫護人員群體缺乏職業操守和專業修養:護士違規帶耳環、項鏈﹔手術前隻有一個護士洗手,洗完亂甩一下﹔醫生為了和病人的女兒談戀愛而夸大病人的病情,甚至帶女朋友參觀正在手術中的手術室﹔全院醫護人員動輒脫崗開大會。一些醫生和醫務工作者看了《心術》后,認為劇中既沒有什麼疑難雜症,也沒有太多真實的醫療場景,演員說出來的專業名詞非常有限,醫生解決病人病情的專業知識很缺乏。

有媒體譏諷劇中的醫護人員形象是固定的,不發展、不成長、不變化,“開始時純潔美好,結束時還是純潔美好﹔唯一的區別隻在於開始時她愛他,結束時他愛她。”而且為了維護這種完美行業形象,人物隻能通過大段台詞進行宣教,而不是通過情節和人物來傳遞正確的價值觀,結果隻能令觀眾反感。

海清曾經表示,《心術》“不是一劑藥,而是一把刀,劃開了醫患之間的這個膿包。這個膿包出來一定見血,一定見疼,但是真正的藥在哪兒,希望大家理性給予”。寄希望於一部電視劇來宣泄觀眾的憤懣或許偏頗,讓一部劇負擔彌合醫患關系的重任或許讓電視劇不堪重負,但《心術》引發的反響說明,需要仁心仁術的,不僅是醫生。電視劇行業的人們除了有仁心,希望傳達給觀眾真善美,體現現實關懷,也需要有仁術:讓電視劇更好看,更能走入觀眾內心,尤其是醫療電視劇。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2年06月11日   第 07 版)

(責任編輯:張東偉)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