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5日  星期二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債券指數基金:標的指數有待進一步開發

2012年09月25日16:15    來源:《金融時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債券指數基金近來正成為市場各方關注的熱點,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表示:“今年可能是債券指數基金元年。“所以,整體債券市場大多是機構投資者參與,而普通投資者參與度低的狀況,考驗了未來市場對債券ETF基金的認可程度。

債券指數基金近來正成為市場各方關注的熱點,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表示:“今年可能是債券指數基金元年。加上馬上發行的易方達中債新綜合債券指數基金在內,已有4隻債券指數基金,目前還有幾家基金公司在排隊申請,這一創新產品正如雨后春筍般興起,它應該是未來金融產品創新的重要陣地。”

事實上,指數化投資方式具有降低非系統風險、減少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等優點,海外市場投資債券指數的債基規模已相當龐大,運作模式亦非常成熟,不過我國債券指數基金才剛剛起步,但發展前景相當廣闊。業內人士認為,目前來看,具備較好的透明度、合理的編制規則、市場代表性強、能被市場認可的標的指數匱乏是債券市場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債券指數基金方興未艾

易方達基金20日發布了中債新綜合債券指數發起式基金的招募說明書,並將於9月28日開始發售,債券指數基金陣容正在不斷擴大中。

據記者了解,國內在此之前共有3隻債券指數基金。去年5月17日,南方中証50債券指數基金成立,是境內首隻公募債券型指數基金。僅隔一周時間,華夏基金將旗下的一隻專戶產品轉型為公募債券指數基金,成立了華夏亞債中國指數基金。而在今年5月,國內第一隻以短融為主要投資標的的華寶興業中証短融50指數債券型基金成立。此外,目前還有4隻債券指數基金正在上報募集申請中,其中兩只是在9月份上報申請的。

可以看出,以上各隻債券指數基金的投資標的各不相同。而易方達基金此次擬發行的產品則以“中債—新綜合指數”為標的。據了解,“中債—新綜合指數”是今年4月20日由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以下簡稱“中央結算公司”)發布的。該指數是專門針對投資性需求開發的、反映中國債券市場走勢的核心指數,其在樣券選擇上和財富指標的計算上都更具備基金跟蹤的可投資性。資料顯示,中債—新綜合指數與與市場所熟知的中債綜合指數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樣本券中剔除了中債綜合指數中包括的不在二級市場流通交易的投資標的,例如定向發行的特別國債等,與普通投資者的可投資范圍更加一致﹔二是在再投資收益的處理上,新綜合指數的樣本券若遇當月收到的利息及提前償還的本金收入,模擬實際情形,先投資於活期存款,到下月初第一個工作日將上月累積的現金全部再投資於債券組合中,而中債綜合指數則是收到每筆債券利息后,立即再投資於債券組合。

發展前景廣闊

從全球債券指數基金發展來看,2008年以來發展速度加快,規模持續擴大,其中被動管理產品佔全部債券基金的比重從2008年的不足10%攀升至目前的12.4%,市場地位也越來越重要,已經逐漸成為海外債券基金管理的重要手段。

而從債券指數基金發展最發達的美國市場來看,發展趨勢則更加明顯。自2001年以來,債券指數基金規模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十年來年度規模復合增長率達到20.7%,明顯高於同期指數基金的11.4%。與此同時,債券指數基金在指數基金中佔比也呈大幅上升趨勢。截至2011年末,美國市場全部指數基金數目為383隻,規模為1.09萬億美元,其中債券類指數基金數目為45隻,規模近2385億美元,佔比分別為11.75%和21.8%。

與美國市場相比,我國債券指數基金正處於初步發展階段,但前景十分廣闊。有業內人士表示:“我國債券市場已在廣度和深度上有很大進展,債券市場的指數化投資也會應運而生,並得到快速發展,會成為金融產品創新的主要組成部分。”

濟安金信基金評價中心基金研究員田熠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盡管近年來指數型基金在國內發展比較迅猛,但目前仍主要局限於股票型被動產品,現階段市場上債券型的被動產品整體規模較小,發展空間巨大。

有研究人士將股票主動管理基金和股票被動管理基金的業績進行了比較,結論表明,從2004年到2012年的9年中,主動管理基金業績總體上好一些,但從2007年以來6年的情況看,主動管理組合和被動管理基金幾乎平分秋色、交替勝出,兩類基金業績更多是受市場的走勢影響。

而從債券市場來看,債券具有獲利穩定、風險較小的固定收益屬性。在股票市場“跌跌不休”時,債券投資的優勢更為突出。債券指數基金在債券投資的基礎上引進指數化策略,使投資者承擔的風險更低,獲得的收益更穩定。

對此田熠表示,“債券基金指數化投資是基金產品創新的一種,相比傳統債基,債券指數基金具有風險分散、透明度高、對基金經理依賴度低、費用便宜、工具性強等優勢。傳統債券基金會主動選擇券種而債券指數基金則是完全跟蹤標的指數,一個是主動投資,一個是被動跟蹤,投資策略不同。”

標的指數匱乏問題凸顯

指數化基金產品發展可謂“一日千裡”。証監會基金監管部副主任胡家夫近日在第六屆指數與指數化投資論壇上表示:“在指數基金發展過程中,充分借鑒海外經驗,結合實際大力推進產品創新。從指數基金到ETF,國外經歷了近20年歷程,而我國僅用了兩年時間。”事實上,証監會近年來一直高度重視指數化基金的發展,不斷完善監管制度,釋放行業發展潛能。2010年,基金部簡化產品的審核程序,取消了指數基金的評審會。2011年,專門增加了指數基金審核通道,2012年又進一步取消了常規產品通道對基金類型的限制。

不過,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應該認識到現階段債券指數型基金發展所遇到的障礙。胡家夫表示:“可做標的的指數稀缺、券種流動性不足、流動性不足所引起的跟蹤誤差難以控制,這三個問題都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其中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標的指數這一問題,一個合適的指數基金標的指數需要具備較好的透明度、合理的編制規則、市場代表性強並且能被市場認可。而指數所包含的個券,應具有良好的市場流動性和較大的市場容量。此類指數有待進一步開發。”

在談及債券ETF發展前景時,田熠表示,中國目前存在三個債券交易市場,其中銀行間市場是債券市場的主體,市場參與者為各類機構,個人投資者無法直接參與交易,而個人投資者可以參與的交易所市場,其交易規模又很小,規模不到總體規模的1%。“所以,整體債券市場大多是機構投資者參與,而普通投資者參與度低的狀況,考驗了未來市場對債券ETF基金的認可程度。”(李光磊)

(責任編輯:王昕)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