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3日  星期二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人民網:重陽節裡思盡孝,您家的老人幸福嗎?

李妍

2012年10月23日09:43    來源:新華網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的時候,人們登高遠望,總難免發出如斯慨嘆。原因無他。時光荏苒如白駒過隙,縱使“天若有情天亦老”,卻總是難以阻擋人生“幾度夕陽紅”。或正因為此,九九重陽,既以諧音上的“久久”意喻時光長久,也是以此寄望老人們能夠在時光長廊中,活得更健康、長壽與幸福。

若健康、長壽皆可用剛性的身體指標與時間長短去度量,那麼,一位老人在情感上幸福與否,又該如何測知呢?問問身邊的老人,那些真正對自己的生活感到滿意的,無非是物質上擁有無憂的給養,精神上能夠得享安心的慰藉。說白了,隻要兒女有孝,能夠給予長輩物質扶助與精神安慰,老人多半就會覺得幸福。

中國有悠久的孝傳統,作為一種家庭倫理觀念,它既是家庭成員關系的重要粘合劑,更是老人情感上心之安處的寄托。古代宗法社會,孝是維系家庭倫理的基本法則,它不僅包括對在世長輩的敬、養、情感交流與陪伴護理,也包括對已故長輩的安葬、祭祀與懷念。

進入現代社會,隨著人與人之間的地理距離不斷拉大,情感距離也往往成為難以逾越的鴻溝。這種情境下,不說孝道完全沉淪了,至少年輕人對老年人表達孝心的那份情感,正在逐漸被淡化與撕裂。有報道說,各自分散的一大家子少有相聚,好不容易子女兒孫湊齊了相約去爺爺家吃飯,孩子們卻隻顧在飯桌上玩手機,惹得多次想和孫子孫女說說話的老人,最后隻能怒而摔盤離席。

這是都市情感被科技綁架的一種側証,更是當下中國孝文化缺乏的一面鏡子。否則,“常回家看看”這種最基本的孝道倫理不會入法﹔“新24孝”標准中,“節假日經常與父母共度”、“親自給父母做飯”這類尋常生活的家居之事,也不會貿然登上行動標准的大雅之堂。

南懷瑾就曾說過:“現在的人不懂孝,以為隻要能夠養活父母,有飯給他們吃,就是孝。殊不知,孝更是一種情感的交流與奉獻,是一種回報的愛。”回到重陽節上來,央視《新聞聯播》近日連續開播的“我的父親母親”、“發放幫助走失老人回家的黃手環”等迎接重陽、關愛老年人的節目,之所以被人們褒揚成向民生與民意的轉身,其實就是因為,類似於“文氏四兄弟尋母”之類的故事,讓人們重新找回了失落已久的百善之首的孝道。

對老人來說,盡孝其實很簡單,陪他們吃一頓飯,打一個電話,就像歌裡面唱的,“常回家看看,哪怕幫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隻需要生活上一點一滴的愛與付出,家庭成員間的情感,就能被潤物細無聲地滋養。無論是重陽節還是尋常日子,別讓老人“每逢佳節倍思親”、“遍插茱萸少一人”,其實就是最大的孝道吧。

(責任編輯:張岩)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