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4日  星期四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人道主義不能代替秩序

楊子岩 

2012年06月14日10:06    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中東不折不扣地是一片亂局,已經沒有了秩序。更可怕的是一種人道主義干預的學說,正在加重著國際秩序的失序。

法國《費加羅報》前幾天刊登巴黎政治學院一位教授的文章。教授發問,干涉敘利亞的理由是正確的嗎?然后自答,當然,而且干預值得稱贊,因為這涉及到阻止巴沙爾·阿薩德對其百姓實施暴行。

伊朗在下周要與六國進行核談,美國的報紙大篇幅地刊登制裁下的伊朗已經受傷很重。伊朗也不甘示弱,稱莫斯科會談可能會因為沒有做好准備而不能建立寸功。

美國和歐盟及其西方的盟友在核問題上還是處於一種人道主義的考慮。以色列目前假想一旦發生戰爭,特拉維夫市及其周邊城市將會遭到數百枚導彈襲擊,會造成數百人傷亡。而這假想來自伊朗及其盟友黎巴嫩真主黨和伊斯蘭抵抗運動的持續威脅。

既然以色列已經在這個區域有了核武,美國就不能再讓另一個國家也擁核。對待前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待后者直想打得退回到原形。

推翻卡扎菲的行動也是在人道主義的理由下進行,如今,利比亞得到了什麼?一個疲弱的政府和支離破碎的國家。

基辛格博士用自己的良知對美國的戰略進行了質疑:美國認為自己有義務支持所有反對非民主政府的民眾起義嗎?

博士回憶,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結束了30年的戰爭,在那場戰爭中,相互競爭的王朝派出軍隊越過政治邊界,用政權更迭危害了中歐1/3的人口。從此,有人提出了世界秩序的概念深入人心。這種概念將國際和國內政治區分開來,目的就是避免重復之前的屠殺。

而如今,人道主義干預的呼聲在中東響徹一片。在任何屠殺事件發生后,美國都有理由推翻巴沙爾政府,或者其他政府,但這並不能成為戰爭的理由,否則外交手段毫無施展空間。

還有好戰者鼓勵美國政府強力干涉敘利亞。因為這將使伊朗在戰略上受到孤立,敘利亞出現親美政權,真主黨與伊朗之間的聯系也被切斷,這些好處值得美國去冒險。

這種冒險的結果是什麼,隻能打著人道主義的旗號加速國際秩序的瓦解。陷入無法無天無政府狀態的空白地區可能在全球擴大,就像也門、索馬裡、利比亞和巴基斯坦西北部一樣。

(責任編輯:張東偉)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