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3日  星期三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華人:品嘗故鄉的味道

杜博 

2012年06月13日10:37    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中央電視台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不僅在中國國內叩啟了觀眾的心扉,更一路飄香海外,撩撥起海外游子的美麗鄉愁,也令人驚喜地展示了珍饈美饌之外的中華飲食那真誠、淳厚又溫暖的文化輸出力量。

從垂涎到垂淚

海外游子們收看《舌尖上的中國》的一個重要渠道就是視頻網站YouTube,而網站上相關的評論吐槽可謂歡樂多多:一位在荷蘭的華人網友不無調侃地稱,“《舌尖上的荷蘭》就是把蔬菜放到開水裡煮熟,撈出來撒上鹽,吃。全劇終。”還有生活在美國的華人仿照該紀錄片的口吻推出了“美國版”:“入冬了,緬因州人民吃了一次麥當勞1號餐,遠在千裡之外的南國佛羅裡達人民更喜歡2號餐,而遠離大城市的田納西山區中的山民吃了個3號餐,而同樣處於海邊的加州人民卻更喜歡4號餐。”

這些當然是無傷大雅的笑談。其實,並非異國他鄉的菜品真的單調,世界各國都擁有各自值得自豪與尊重的飲食文化,只是,故鄉的味道詮釋一切,對於客居海外的華族游子來說,味蕾之所系才是情感之所依。

美國《僑報》講述了在美“漂泊”的北方人張先生的故事:第一次看《舌尖上的中國》是在半夜12點,他看得口水直往下咽。第二次他學乖了,吃飽了肚子看,卻又被一家人圍坐一桌、春節團圓包餃子的畫面戳中淚點,恨不得插上翅膀飛回中國與家人團聚。

從舌尖上的中國,到味蕾中的故鄉,引發的是食欲和情感上的雙重共鳴。

鄉土中國的情感共鳴

有人說,美食是骨子裡的鄉愁。看到家鄉的美食,就自然勾起了無數華人濃濃的游子意、故鄉情。那些獨有的民族符號實際是維系海內外親緣深情的紐帶,也是文化傳播的橋梁。

隨著華僑華人安家海外,傳統意義上的中國家族概念正逐漸被消解。然而,身在異國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文化中國,無論觀其形還是啖其味,都能引發海外游子們來自靈魂深處的感動與共鳴,像開啟了共同記憶與相互守望的大門,有助於海外華僑華人們維系自己與故土的情感連結,更能夠加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感動華人的,必能感動世界。海外華人對中華文化的輻射力最能感同身受。對食物的敬意和珍惜,對食材的取之有度,對自然的敬畏與尊重,對饋贈的感恩與愛,這些才是超越美食本身的中華品格,也是中華飲食文化的內涵之所在,體現的是人類共通的人文關懷,因此能被全世界所分享與欣賞。

隻有以傳統文化為主體,借鑒西方成熟的表現形式,將綿延數千年的中華飲食文化傳播出去,才能不偏離初衷,還原一個真實的、全面的、有愛的飲食中國給世界。

超越美食的思考

“舌尖效應”還在持續發酵。有華人在網絡呼吁,應該盡早推出該片的英文版,也讓外國友人領略中華飲食文化,讓他們改觀對中華飲食或低端廉價、或華麗繁復的刻板認識,更深入地了解一個文化厚重、崇尚“五味調和”的和諧處世之道的中國。

正如《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所言,飲食文化是中國的軟實力,它可以通行全世界。“通過美食,世界可以有滋有味地認知我們這個東方古老國度。”

那麼,如何讓中華的優秀文化真正“走出去”,傳播中國形象?《舌尖上的中國》啟示我們,空泛地宣揚文化的博大精深並不能引起共鳴,真正令世界信服的中國形象就存在於百姓的一食一飯裡。正如那些溫情的場景,那些質朴的食材,就有著不事張揚、靜水流深的力量。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2年06月13日   第 06 版)

(責任編輯:張東偉)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