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3日  星期一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微軟借Windows與Office推移動攻勢

2012年07月23日14:37    來源:國際在線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Windows和Office是鮑爾默扭轉移動戰局的兩張王牌

微軟CEO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這兩年不是太高興。

移動領域華容道

自他接任蓋茨執掌微軟后,這家科技巨頭在他手下業績穩步增長,上一財年營收723億美元,雖然減記62億美元資產,但財年依然利潤超過170億美元。但鮑爾默的領導才能卻依然飽受質疑。蘋果前CEO喬布斯將鮑爾默稱為“成功的銷售員”,分析人士更批評鮑爾默專注與谷歌競爭卻忽視了蘋果的崛起。而《名利場》雜志更是將他統領微軟的時期稱為“迷失的十年”。

除了在互聯網領域與谷歌爭斗數年不見明顯起色外,微軟在移動領域的疲軟表現是他遭受詬病的重要原因。即便微軟憑借著Windows和Office兩大王牌賺得砵肥盆滿,也難以掩飾在移動領域的失落。原本憑藉著Windows Mobile在智能手機領域佔有先機,卻在蘋果谷歌沖擊下幾乎要從零開始;平板電腦更是蘋果的一家天下。在移動領域,微軟屢屢敗走華容道。

面對“微軟在他手下迷失十年”的說法,這位以表情豐富、脾氣暴躁著稱的CEO近期終於忍不住了:“絕非如此,我們有13億PC用戶,而PC年銷量高達3.75億!這是迷失的表現?”作為一家軟件公司,龐大的用戶群是微軟最值得驕傲的資本。近期的數次發布會,微軟都會不厭其煩地一次次在大屏幕上展示各種用戶數據。

然而,PC銷量增長陷入停滯已是不爭事實。去年全球智能手機銷量4.87億部,已經超過PC;而iPad為代表的平板電腦更是強勁增長,超越傳統PC似乎已是時間問題。美國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近期的一項調查顯示,目前已有46.7%的用戶將iPad作為每日主要上網設備。面對這些事實,強勢如鮑爾默也同樣尷尬。

連續三場發布會

面臨著移動互聯網的強勢崛起,幾無建樹的微軟明顯感受到了危機。失移動者失未來,錯過科技浪潮的結果就是被市場淘汰,雅虎和AOL的現狀令人嘆息,而蓋茨更是有句名言“微軟距離破產永遠隻有18個月”。

今年夏天注定成為微軟的重要裡程碑。6月到7月,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微軟連續在加州召開了三場重量級發布會,連續發布了平板電腦Surface、Windows Phone 8操作系統和新一代Office。有軟件有硬件,但移動卻是唯一的主題。為移動優化,為觸控設計,微軟的目的隻有一個:重新在移動領域佔據主動,帶動自己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得到普及。

一家軟件公司最重要的資產是用戶群,而微軟擁有13億PC用戶和10億Office用戶。如果推動這些用戶在移動領域使用微軟產品,那麼微軟就有可能后發制人,在蘋果和谷歌主宰的移動領域搶佔一席之地,重新成為具有競爭力的平台。

因此,微軟打出了最重要也是最后的王牌:Windows和Office。這兩塊業務是微軟的財務支柱,佔據了微軟總營收的半數以上。既要以王牌攻佔移動市場,又不能影響核心業務,微軟絕對不容有失。這是一場微軟輸不起的戰爭,輸了移動就是輸了未來,微軟希望將Windows和Office在桌面領域的優勢移植到移動平台,給自己疲軟的移動業務注入一劑強心針。

平板主打商務功能

6月19日洛杉磯,微軟發布自主品牌平板電腦Surface,同時推出ARM架構和X86架構兩款產品。平板電腦並非iPad首創,微軟早在10年前就推出過商務平板,但這個市場現在卻是iPad的一家天下。iPad之前,諸多平板尺寸大小各不相同,但大多只是具有觸控屏的筆記本,操作系統是改頭換面的Windows,依靠觸控筆而非手指來操作。

iPad以真正的手指操作和移動優化系統真正開創了平板時代,也給蘋果帶來了巨額利潤,預計今年iPad銷量將達到6900萬台。目睹蘋果獨佔市場,微軟終於忍不住自己出手,推出自己的硬件產品。這一舉動令人驚訝,因為軟硬件結合是典型的蘋果作風。而微軟依靠Windows起家賣軟件不做硬件,依靠諸多PC合作伙伴才得以擊敗了封閉的蘋果電腦。

如今微軟甘願冒險得罪硬件合作伙伴,也要自己下水做起硬件,為的就是推出真正能和iPad競爭的平板產品。雖然姍姍來遲,但Surface依然不乏亮點:除了令人眼前一亮的工業設計和高配置的硬件性能之外,融匯桌面與移動元素的Windows 8操作系統是最大的賣點。

Arm與X86兩個版本平板,配置價格有高低,但主打的都是商務牌。Surface擁有更多的接口,可以更為方便地處理數據,創新的全鍵盤彩殼則讓文本輸入變得更加便捷。雖然與iPad相比,Surface不夠華麗不夠娛樂,但在商務辦公等“粗活”方便卻有著固有優勢。在Surface上使用Office軟件則是微軟主打商務市場的最大殺手?。

以Windows拼WP 8

6月21日舊金山,微軟發布了新一代智能手機操作系統Windows Phone 8。智能手機是微軟的最大心病,一度寄予厚望的Windows Phone 7未能挽回頹勢。諾基亞與微軟,看上去很美的組合,但實際成效卻不盡如人意。 comScore的數據顯示,第二季度WP平台在美國智能手機市場的市場佔有率隻有4%,與Android和iOS平台的佔有率51%和32%相比少得可憐。

痛定思痛,微軟決定壯士斷腕。從谷歌和蘋果近期的操作系統產品來看,智能手機平台和桌面操作系統平台正在逐漸融合。而微軟在桌面操作系統佔據著絕對優勢,如果在谷歌和蘋果之前打通手機與電腦系統,採用相通的內核吸引桌面應用開發者更便捷地為WP平台研發應用,微軟依然還有可能扭轉戰局,至少為自己贏得可持續的市場空間。而這正是微軟WP 8平台所做的。

除了打通Windows平台,從技術功能方面來看,WP 8無疑也是一次巨大升級:支持雙核多核芯片、支持多種分辨率、支持擴展存儲卡、加入全新的IE 10瀏覽器、支持NFC(近場通訊技術)、推出Wallet Hub電子錢包功能。但整場發布會最令人關注的細節卻是WP 8不支持當前WP 7設備升級。

當前設備無法升級意味著當前200萬WP 7智能手機用戶都無法享受到WP 8最新平台的最新優勢,也讓微軟最忠實的合作伙伴諾基亞陷入了尷尬。Lumia系列目前的四款手機目前在美國銷量隻有33萬部左右,而在確認無法升級之后,消費者更願意等待諾基亞專為WP 8研發的智能手機。正因為如此,Lumia旗艦手機900在美國合約價直接從99美元下調到了49美元。

智能手機平台競爭,應用才是決定因素。目前WP應用商店的應用數量達到10萬,雖然增長迅速,但依然遠遠低於Android與蘋果平台超過60萬的巨大規模。微軟計劃借助Windows應用的規模優勢,推動WP平台的應用增長與普及,這一步長遠來看顯然是明智的。只是為了確保WP 8的競爭優勢,微軟不惜犧牲當前WP 7智能手機銷量,受傷的是諾基亞等硬件廠商的短期利益。

新Office助推平板

7月16日舊金山,鮑爾默親自主持發布會推出新一代Office軟件。Office已經超過Windows成為微軟最大的營收和利潤來源,也是微軟目前最為核心的業務領域。但對微軟來說,比營收更為重要的則是Office用戶基數。從發布會現場的屏幕展示來看,微軟也在極力突出這種優勢:10億用戶、可圍繞地球34圈、坐滿倫敦奧林匹克主體育場1.25萬次。

新一代Office包括兩塊部分:Office 365與Office 2013,而雲端和移動則是微軟極力突出的功能。鮑爾默在發布會多次強調,Office適合家庭適合工作,適合小企業適合大企業,更是全球學生的第一選擇。在這種略顯夸張的表述背后,是微軟極力推廣平板用戶群的殷切期望。 新Office上顯然寄托了微軟的諸多厚望:進一步推動微軟雲服務的協同效應,帶動Windows 8的推廣,提升Surface的吸引力。

以鮑爾默在發布會上的話說,“新Office的精髓是快速、流暢與可觸控”。與Windows 8的平板特性構成完美配合,Office四大軟件Word、PowerPoint、Excel與Outlook都全方位支持多點觸控:不僅可以手指收放,還可以直接用手指與手寫筆做筆記注釋。整場發布會,微軟都是使用平板電腦來演示新Office。為了更加切合平板操作,微軟在細節打造上也不遺余力:新Office的字體放大與縮小可以用手指操控一個虛擬儀表盤來實現。

即便iPad目前在平板市場佔據60%的絕對優勢,但微軟發布Surface平板之后依然得到了市場的看好:Office等商務應用就是微軟平板的殺手?。iPad推出兩年時間,微軟始終沒有推出Office應用:顯然微軟不想讓Office這樣的王牌應用出現在蘋果平板上,而希望用Office來提升自家平板的銷量。

即便蘋果與谷歌聯手主宰了智能手機與平板電腦絕大部分份額,即便微軟此前的WP手機與各種平板只是雷聲大雨點小,市場依然對微軟的移動攻略報以樂觀預期。作為一個軟件巨無霸公司,微軟在桌面操作系統與辦公軟件上的絕對性優勢是他們在移動戰場上扭轉戰局的資本。

隨著今年即將發售的Windows 8超高人氣,這三場發布會可以被視為微軟吹響移動攻勢的號角,而Windows和Office這兩個用戶群超過10億的業務就是他們最有利的武器。軟件巨人微軟倘若在移動市場后發制人,或許今年的6-7月將成為鮑爾默記憶中最為得意的一個夏天。

(責任編輯:雲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