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2日  星期五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外報:中德經濟互補性強 兩國關系成"不惑"典范

2012年10月12日16:27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中新網10月12日電 法國《歐洲時報》發表社論說,10月11日是中國與德國建交40周年,作為國際關系中的重要兩極,兩國關系整體發展卻契合“四十不惑”的中華文化經典表述,尤其是在世界經濟普遍低迷、歐洲飽受債務困擾的當下,兩國間頻密的高層往來、良性的經貿互動,更為外界稱道,堪稱共度時艱的典范。

文章摘編如下:

40年前,中德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但那時兩國關系更多彰顯的是一種政治意義:兩個差異巨大的國家,能夠摒棄分歧、沖破阻隔,具有開創性。40年后,中德已是戰略伙伴,雙邊關系被冠之“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更多揭示的是兩國間的稟性互補,以及實實在在的共同利益。

中德關系的這種變遷,最直接地體現在兩國間的經貿交流上。40年裡,中德貿易額從2億多美元增加到將近1700億美元,增長了600多倍。究其原因,德國是歐盟國家中為數不多的與中國在經濟上互補性極強的國家——德國有中國急需的技術和設備,中國則為德國提供廣闊的市場。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及歐洲債務危機爆發之后,在“經濟即最大政治”的氛圍中,中德關系的這種變遷體現得更加明顯。德國對新興國家特別是中國的強勁出口,為其抵御危機提供了巨大幫助,而能夠在歐債危機中應對出色,也使得中國更傾向與德國打交道。

(責任編輯:姚麗娜)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