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7日  星期三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華媒從業者的"百態人生"情感篇:忘不了的"愛"【4】

2012年10月17日09:43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日本新華僑報》記者王鵬

什麼隔開了小姨和日本姨父

講述人:《日本新華僑報》記者 王鵬

初來日本的中國留學生們常問,為何發表不同意見會遭日本老師和同學冷眼?剛上班不久的華僑華人上班族們老說,日本上司為何總批評我不懂禮貌?通過與日本社會的長期接觸,他們都慢慢找到了相同的答案:中日文化觀念不同。或適應、或改變,為了生存和發展,他們終會找到一個平衡點,將自己融入日本社會中。

而華僑華人中另一個龐大的群體——家庭主婦們要克服這些文化障礙,就沒有這麼容易了。她們雖然看上去悠閑,但由於真正接觸日本社會的機會較少,文化觀念的巨大差異讓其陷入了茫然和不安之中。

程子雲(化名)是我小姨,一位來日本24年的華人主婦,每次去她家都能看到她和日本姨父舉案齊眉、相親相愛的景象,讓人艷羨不已。然而,突然有一天,她出現在我工作的報社,滿臉的倦容讓我意識到她有“重要的話”想跟我說。果不其然,小姨述說了那段表面美好,卻讓她內心無比掙扎的跨國婚姻。

小姨今年51歲,從小到大最喜歡吃的就是面條。與日本姨父剛結婚時,她經常會將各種面條安排在家庭菜單中。姨父開始還直夸她做的面條好吃,但漸漸地就不高興起來。終於有一天,姨父忍不住對她說,雜志報紙都寫了,中國的面條沒營養,而且調味料用得多,對身體很不好,今后你不要再做面條了。小姨不知道姨父看的是哪種日本雜志,但她還是對姨父解釋,面條在中國已經有三千年的歷史,不會有問題。誰知,姨父臉上露出難解的笑容,一臉自信地說道:“我了解你們中國的飲食。你們是用舌頭來判別食物,而我們是用營養來認識食物好壞的。”看著姨父一臉“中國通”的表情,小姨不知道說什麼好,也不知道面條哪裡得罪了日本姨父。但更讓她傷心的是,姨父口中的“你們”和“我們”。

小姨和姨父就這樣磕磕碰碰地一路走過來。前幾年,孩子進了大學,姨父也退了休。小姨和姨父的時間多了起來。這時候,她非常希望能和姨父共享快樂。可是,當她看著中文節目樂得哈哈大笑的時候,日本姨父卻顯得很是奇怪,任她怎麼解釋,日本姨父也難理解中文所特有的幽默。這不僅讓她感覺很累,也備感孤獨。

她想看中國的電視劇,並隨著劇情的發展時悲時喜,可是日本姨父卻無動於衷,而是想看日本的電視節目。雖然她日語很好,和日本姨父的交流幾乎沒有任何障礙,但實際上還是有各自的精神世界。

人越老越思鄉,上中文網絡、看中文電視已成為小姨生活中的一大樂趣。這就給她帶來了新問題。她和姨父的共同語言越來越少,關系越來越遠。半年前和姨父分床睡后,彼此開始變得形同路人。小姨也嘗試過去改變這一切,但因為找不到症結所在,一次又一次以失敗而告終。文化觀念的差異就像一堵嚴嚴實實的牆,橫在了小姨和姨父之間,讓她苦苦掙扎。小姨經常在心裡問:究竟是什麼隔開了我和姨父。

或許,答案就是文化觀念的差異。對於如小姨一般,還習慣用固有觀念來看待日本、看待日本人的華僑華人主婦來說,當原有觀念被外界動搖和沖擊時,她們就會陷入無盡的迷惘和痛苦之中。要想在日本幸福生活,在日華僑華人主婦需要更多地走出家庭、融入社會,不斷去探索和適應新的文化環境,最后才能尋找到適合自己的出路。(完)

(責任編輯:王棟)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